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15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1925年三月中旬,Victor的首批電子錄音唱片發行,包括〈費城大學「面具與假髮俱樂部〉第37屆年會實況」與梅耶,戴維斯的天堂樂園演奏的〈大雨傾盆〉。同年3月31日,Columbia也發行一張12吋電子錄音唱片,由十五個合唱團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John Peel」與「Adeste Fideles」二首歌曲,後者參與人聲高達4850位。在英國,同年的6月24日,HMV由傑克‧希爾東及其樂團演奏「Feeling Kind of Blue」,在海耶斯( Hayes )錄音間錄製發行首張電子錄音唱片。Victor Red Seal ( 火漆唱片 )第一張電子錄音也是1925年3月21日在美國進行,由柯爾特(Alfred Cortot )演奏蕭邦的「升F調第二號即興曲」以及其改編舒伯特的「啟應禱文」鋼琴曲,於同年6月發行首張管弦曲電子錄音,由史托科斯基( L e o p o l d Stokowski )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演奏聖桑的「骷 之舞」,九月由原班人馬再演錄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第一次電子錄音的交響曲則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由蘭登‧羅納德( Landon Ronald )指揮皇家艾柏特廳管弦樂團演奏,於1925年12月在英國發行;第二次則是白遼士的( Felix Weingartner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出,由Columbia在1926年3月初版。


  2. #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電子錄音技術的發明帶來更真實的錄音效果,也提供更自由的錄音地域,因此,自1925年以後,留聲機唱片( 78轉 )的目錄大幅拓展,品類繁多。雖然自1924年以來家用收音機的普及也帶來競爭但是並不妨礙唱片工業的發展,尤其「拼裝音響」( 在收音機上附裝唱盤、唱臂、唱針 )的應市亦助長唱片的推廣。1926年Brunswick與RCA合作的「Panatrope」在美國出現,這是第一部全電子式唱片再生音響器材。次年,Victor公司依據1920年強生( Eldrige R Johnson,其人其事可參閱「留聲創世紀」文 ) 的實驗設計,推出自動換片唱機。在英國直到1932年才由唱機名廠Garrad推出首部自動換片唱機,翌年亦由Garrad設計不用翻片可以唱雙面的唱機( 資深音響迷應當還記得在1981由日本Sharp公司宣稱世界首創的「不用翻面唱機VZ3000」,它採用垂直固定唱片,正切唱臂循軌,異曲同工,Garrad早於43年前做到!

    Artur Schnabel一奧地利鋼琴家施納貝爾一貝多芬鋼琴作品權威詮釋者。( 1937年錄音 )

  3. #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1927年愛迪生的Blue Amberol Cylinders( 藍標塑膠唱筒 )也採用電子錄音的「愛迪生鑽石唱碟」轉製,但再市場也只維持二年,因為在1929年愛迪生宣布退出所有相關聲機的開發與運作。有個英國發明家阿德里安‧席克斯( Adrian Sykes,他在1919年至1925年間獲得多項有關錄音、再生、電子複製專利 )設計一部叫「Electrograph」電子唱機,利用電氣可以再生Blue Amberol Cylinders。

    1926年,強生由於健康欠佳,無法繼續領導Victor,於是將股權售予企業機構,新公司由於擔心無線電廣播的威力,於1929年併入RCA(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美國無線電廣播公司 )之後,唱片也就具名RCA Victor。同樣狀況,美國Columbia也在1938年為哥倫比亞廣播系統( 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併購,唱片也保有CBS商標迄今。1929年偉大的唱碟先驅貝林納( Emile Berliner )去世,兩年後愛迪生也隨之走入歷史。1931年,由於經濟大蕭條,促使唱片市場大幅萎縮,英國的留聲機唱片公司( The Gramophone Co. )與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 Columbia Gramophone Co. )合併共組EMI( Electrical and Musical Industries電器與音樂企業 ),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在十九國國家擁有五十家工廠。他們旗下重要的子廠如HMV與Columbia維持原有體系,繼續灌錄唱片。為了讓公司昂貴的古典音樂錄音與銷售務財政取得平衡,該公司的年輕雇員華爾特‧李吉( Walter Legge )提出嶄新銷售構想,成立所謂「協會」( society )一針對著名的音樂家演奏重要的作品採預購付費的方式一降低公司錄製風險。原本只是留聲機唱片公司旗下一名撰寫樂曲解說與文案宣傳的小職員,日後卻成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唱片最偉大的製作人。他的這一方案為公司採納,也促成該公司史上許多優秀錄音的產生,也成為錄音史上重要的珍瑰,其中特別值得一題的有阿圖‧施納貝爾( Artur Schnabel )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女大鍵琴家汪達‧蘭朵芙斯卡( Wand Landowska )彈奏的巴赫鍵盤作品、葛萊登伯恩音樂節「莫札特歌劇」實況錄音、鋼琴家艾德溫‧費雪( Edwin Fisher )和管風琴家( 醫師、人道主義者 )艾伯特‧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 )演奏的「巴赫作品」等。

    1931年重組後的EMI雄心萬丈,既成立「協會」,也由名作曲家艾爾嘉( Edward Elgar )爵士主持開張英國第一家專供錄音的,迄今仍名滿天下的HMV的寺院路錄音間( Abbey Road Studios )。1932年「協會」出版首批唱片一沃爾夫( Hugo Wolf )的「歌曲集」( Leider )。此後,由於英國EMI與美國RCA的工程師在錄音技術協議交換經驗,彼此在「聲音再生」獲致極大進展,也促成30年代古典音樂錄音曲目大幅擴增。同時,舞曲與爵士樂曲由唱片與廣播也風靡全球。電子錄音使用的麥克風在這一時期也造就一項獨特的唱腔,即所謂的「crooner」一傷感地低聲哼唱流行老歌的歌手,他們極其依賴麥克風表達歌藝,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奧斯汀( Gene Austin )、李恩( Vaughan de Leath )、盧卡斯( Nick Lucas )以及最偉大的平克勞斯貝( Bing Crosby,演唱「白色聖誕」著稱)。

    電子錄音的引進促成唱片軟體的蓬勃,已如上文敘述,它當然是依靠著音響軟體的背後支撐,首先,必須感念李‧笛‧佛瑞絲特( Lee de Forest )發明的「三極真空管」( triode valve ),註一放大元件能將訊號以電學方式放大,因而發展出「麥克風」以及「電子─聲學變能器」(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能夠將聲波轉變成電訊,也能將電訊回復為聲波。這一技術用於家用留聲機,就有1925年美國發明家萊斯( C. W. Rice )與基洛格( E. W. Kellogg )發明的動圈式揚聲器( moving-coil loudspeaker )以取代早期的聲學號筒( acoustic horn ),也是「聲音再生」邁向高傳真的重要里程唄。這種揚聲器具有構造單純與體積不大的優點,其基本原理沿用至今,依然是揚聲器單體設計的主流。1926年,「電子機械變能器」(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 )也應用於留聲機,並且稱為「留聲機麥克風」( gramophone microphone ),其原理與現代高傳真唱頭針相同,即利用拾音針頭取得電子訊號予以電氣放大再饋入揚聲器回復聲波。

  4. #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揚聲器與擴大機的發明固然有助於無線廣播的擴展,對錄音間也獲益良多。早先的「醫學錄音」,母盤刻片針直接接受來自聲源信號,「電子錄音」則是以「電磁刻片頭」( electro-mag-netic head )接受經過麥克風的擴大機放大的聲源信號去刻製母盤,它能獲致較高的錄音電平與更寬的動態範圍,當然對聲音再生的傳真度大有改善,特別是器樂與管弦樂的錄音。

    1926年美國人沙德( Fredrick N.Sard )認為新的技術帶來新的商機,他向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建議在貝多芬逝世百年發行一系列紀念唱片。這項建議被送到控管的英國哥倫比亞公司,由史特林主導,以「貝多芬週」( Beethoven wwwweek 20-27 March, 1927 )名義,發行「單一作曲家曲目最具攻擊企圖」的大量唱片。這項成功製作促使1928年為紀念舒伯特逝世百年,哥倫比亞公司與辦徵求「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的「終曲」,或是「尊崇抒情天才舒伯特」的原創管絃曲的國際作曲大賽。高達二十萬英鎊以及優勝者作品錄音發行的廣告吸引了許多作曲家參與。雖然此舉遭致各方嚴苛批評,獲得首獎的瑞典作曲家庫爾特,阿特伯格( Kurt ATTtterberg )的「第六交響曲」依約由畢勤( Thomas Beecham )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錄製唱片,也成為第一張未經音樂會公開演出即先行錄音發行的唱片。

    在電子錄音施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 1945年 )之間,還有許多相關唱片與音響的大事值得回顧。其中最重要的貢獻之ㄧ就是英國科學家布倫萊因( Alan Dawer Biumlein ),他首先設計出高品質的動圈麥克風、唱片刻片機提供電子刻錄唱片,同時間,他也建議一種立體聲錄音麥克風技法一近距擺置一對麥克風作精確雙聲道錄音法,這一方法至今依然廣泛採用,很可惜,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因飛機失事喪生,得年僅三十九。其次是1934年,美國的廣播電台開始廣泛使用「高度傳真」( High Fidelity或Hi-Fi )一詞,這是1926年英國電子工程師哈特利( Harold A. Hartley )為改善廣播與電子唱機品質所發明的名詞。另外「留聲機雜誌」( 創刊於1923年 )原本只提供唱片評介,在30年代也有「專家」提供「音響」器材探討。1930年代還出現一種新的「超外差式收音機」( superheterodyne radio receiver ),它採用固定式頻率調整,減少電台間的干擾與嘯聲。由於經濟不景氣,30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唱片點唱機」( Juke box,Juke衍生自黑人語彙之Jook,原是「跳舞」之意 )。點唱機多半設於藥房或公共娛樂場所,提供無法在家中購置唱機唱片者以投幣選擇欲聽的唱片,當然也可作為唱片購買篩選參考。揚聲器的發展在30年代益趨成熟,商業用「靜電式」( electrostatic )揚聲器首先出現於「自動樂器公司」( Auromatic Musical Instrument Co. )推出的投幣式唱機,「貝爾電話實驗室」也設計出高低音分離式揚聲器,高、低音喇叭間以濾波器分類。1931年在英國出現獨立「高音」( twrreeter )喇叭,1937年Jensen也推出「低音反射式」( bass reflex )音箱。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