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204 條

查看主題

  1. #10
    註冊日期
    2009-12-21
    文章
    30
    Thanks
    6
    Thanked 95 Times in 12 Posts

    預設

    我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儀測與實際聽感間的差距,還真的不小.有些東西是符合的,有些東西又不相符.比方A5確實如我耳聽時所察覺到,低頻段隨著低音下探時,在31,5突然間又有一個peak.但它極為搶戲的高頻,反而在儀測上看不太出來.

    然後實際聆聽感到有點暗的CMS40,10K-16K卻相對平坦,而且16K以上的表現是三對中最突出的.

    以前曾經接受過實驗,全班同學依次聆聽電腦撥放20hz-20Khz的"嗶聲",到了18Khz,全班只剩幾個人還聽得到.到了20Khz,只剩兩個人聽得到,而且都表示"極為小聲".實際證明16Khz確實是大多數人能感知高音敏銳地帶的極限了.

    如果照這樣來說,超越20Khz的超高音,能被人耳接收多少?而它對於音樂再生時,又能有多大的幫助與作用?這就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但這或許牽涉更多腦神經學的學問了.

    我們在學校曾作過一個實驗,把一個鋼琴中央A的音,只留下基頻,把基頻以外的泛音都抽掉.照理論來說,人類應該還是能感知到這個基頻,並且辨認出它就是鋼琴彈出的中央A.但實驗證明,當一個音符只剩下基頻時,人腦會因為感受不到其餘頻段的泛音,而聽不出這是一個中央A.並且會認為它是一個"更低的音".而這現象就與理論不符,而且腦神經學目前也還無法提出解釋.

    所以,器材超過人耳接收範圍的超高音與超低音,該在哪一個頻段下功夫?又該下怎樣的功夫?如果音響製造界能夠與腦神經學及音樂學者結合,或許可以提出一個更完美的解決方案吧?

    以上扯遠了,只是看到圖之後的一點發想囉~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太古神品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