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249頁 第一第一 12341252102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3769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3,83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明天會找時間來用功一下 :*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今天有兩個網友被我用唱片下毒,以下是我採用該唱片測試音響系統的詳細內容,歡迎討論,互相漏氣求進步....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明天會找時間來用功一下 :*
    還要先多謝你和 michal99 吐槽我!...

    原來我對於『超低頻』的定義與一般發燒友實在相差太多....:P

    後來主惟用三用電表測了一下電壓,他x的只有106v,怪不得超低頻的量感頗為不足。可是,因為我只注意到超低頻的細膩度,到是不在乎量感問題,結果就漏氣了...

  3. #3
    註冊日期
    2009-04-09
    文章
    6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音場方法論之一:
    特定的錄音方式才能調整出正確的音場與音質

      重視音場的音響玩家非常多,但是非常可惜的,大多數都被『唱片本身』迷惑了。無論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甚至得獎推薦的公認錄音發燒的唱片,絕大多都是『多隻麥克風再後製混音』的唱片。這種唱片使用很多隻麥克風收錄音樂廳或錄音室室的多種聲音,再透過混音技術決定發音位置的左、中、右、前、後;甚至可以主動加入人工製造的殘響,讓明明狹小的錄音室照樣可以『誤以為』是在大教堂錄音。

      這種唱片本身的價值好壞在此不論,客觀的事實是:這種唱片非常難調整出正確的音場。理由很簡單:錄音本身沒有錄下音場,而是由後製混音製造出來的。聲音在音場中變化萬千,怎麼可能用人工模擬而不會偏差?其實有非常簡單的判準:混音音場的唱片,樂器的發聲是『慧星式』的,也就是你會聽出樂器『向後』發射出長長的一串殘響餘韻;這種違反自然發聲原理的感覺,直接造成聽感上『不夠自然』的結果。

      相對的是使用『最少隻麥克風且極力減少後製』的唱片,例如很多MONO唱片與法國國家廣播局(INA)的ORTF錄音,EMI FRANCE之許多唱片與新天新地唱片行的唱片皆屬此類。這種唱片極難錄製,但萬一錄製成功就會變成調整音響的最佳精品。聆聽這種唱片,樂器的發聲是『花香式』的,也就是你會聽出樂器『向前』迷漫著殘響迎面襲來;這種符合自然發聲原理的感覺,當然造成聽感上『比較自然』的結果。


    ●  ●  ●  ●

      讀者們就算不像我認識到法國音樂的價值而瘋狂收集唱片,至少也應該有不少人擁有卡拉絲在 EMI FRANCE 的《卡門》全曲,可以拿出來與DECCA、DG、CBS/SONY、RCA....比較看看。你會慢慢發現無論你主觀上喜歡那一種,客觀上都可以發現這種『慧星式』與『花香式』的巨大不同。

      『慧星式』的唱片,或許特定樂段你會發現樂器的定位層層分明;但是請注意後製錯亂的問題:現在音樂中長笛正在獨奏,OK,請先記住長笛出現的位置。過了兩分鐘後長笛變成伴奏,長笛被踢下舞台,從『前、中』位置踢到『後、左』位置,更慘的說不定會在後方到處亂跑定位混亂,因為後製混音時無法顧及非主角了。這種『輪流跑上中間舞台』的音場也許很多人喜歡,但是明顯不是一個真實的音場,當然無法用來調整音響。

      『花香式』唱片的優點,『不是』左右定位。因為左右定位會被前篇文章所謂的『合奏效果』錯亂掉,那是自然發音的正常現象;此外左右定位也會被錄音空間的左右反射音錯亂掉,那是我先前所謂『神聖空間』的正常現象。也就是說,只談左右定位,『慧星式』的唱片說不定還遠遠贏過『花香式』的唱片。

      『花香式』唱片最大的優點,是『深度定位』。它保證樂器的前後相對位置是永遠一致的,因而伴隨著發聲方式的自然而得到許多音樂上的『調和感』。在我的『音場方法論』中,重點便在『深度定位』。同樣一套音響,深度定位最佳的調整方式,幾乎就是整體聲音最佳的調整方式。所以,當調整出『深度定位』之後,重新播放卡拉絲在 EMI FRANCE的《卡門》之第三軌《頑童進行曲》:頑童的歌聲從舞台『右後』遠處隨著音樂進行、逐漸走向『左前』,再一字排開佔滿了整片舞台。更有趣的判準是,第二張CD的《算命三重唱》。『深度定位』失敗的音響系統聽起來會是兩個女聲分別位於極右與極左(我的汽車音響系統就是這麼慘.....)。正確的音場應該是:第一個女聲在中間略偏右的後方遠處,第二個女聲在中間偏左的近處,而卡拉絲在中間最近處(似乎有左右走動?)。

      所以,只有特定的錄音方式才能調整出正確的音場與音質,這導致我採用深度定位最佳的唱片來調整音響,這是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西達莉絲與小牧神》,得到了2001年坎城唱片大展的最佳管弦樂錄音與年度唱片。






    (end)
    psycho大人....您這篇文章寫的太好了!!~~真的是獲益良多!~尤其是有關"音場"深度定位與左右定位,值得反覆閱讀深思其中的奧妙~~
    還有關於"彗星式"與"花香式"錄音的CD,聽您深入的分析,似乎"花香式"的錄音比較接近在音樂廳現場所聽到的。若是家中音響系統能充分展現音場的深度,那麼音樂就能創造出空間感與臨場感,呈現出的畫面更容易打動人心、陶醉其中!~
    不知psycho大人能否推薦其他近期所謂"花香式"的發燒CD?真想一聽他的風采!~另外有關RR所出版的CD,他的錄音方式是"彗星式"還是"花香式"呢?非常期待psycho大人能替我解答!!~:)
    ~樂於自處當下的幸福~

  4. #4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5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音場方法論之一:
    特定的錄音方式才能調整出正確的音場與音質


      


    ●  ●  ●  ●

      於是,請播放這張《西達莉絲與小牧神》,跳到第十四曲。

      第14曲成為關鍵是因為它是非常可怕的照妖鏡。本唱片是雙麥克風ORTF錄音,以左聲道來說,它不只錄進了『右邊樂器』從『右邊』而來的聲音,還錄進了樂器聲撞到側牆而反射到左麥克風的聲音;對這隻左麥克風來說,這個反射音是從『左』邊而來的。那好了,如果擺位不當,樂器的位置會一下子從左邊來、一下子從右邊來.....。

      更嚴重的是,反射音是『選擇頻率』的,也就是某些頻率反射音強、某些頻率差。所以就第14曲而論,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偏左是很正常的。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演奏的旋律與第一隻木管一樣,而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當然一定在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後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  ●  ●  ●

      讀者看到這裡,應該能理解這種合格的深度定位與左右定位之自然特性。你會發現在任何曲目與時間點上,樂器的位置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都是差不多固定的,只有強調合奏效果與獨奏效果時,才會因應著錄音空間的特性而『自然地』改變定位。這都是符合正常的音樂廳現場之真實感受,才足以讓音響流洩出最自然的音樂。

    (end)
    今天陪公子念書,無聊回頭重看這篇。
    我有點不明白。好幾位高手都說“低音決定音場”。可是Psycho大上面的例子用的長笛和短笛,大概低音都不多。這好像有點矛盾。還是我誤解了”低音決定音場“這句話呢?也許是我斷章取義。可以有那位高手指點一下嗎?(bow)(bow)(bow)(bow)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今天陪公子念書,無聊回頭重看這篇。
    我有點不明白。好幾位高手都說“低音決定音場”。可是Psycho大上面的例子用的長笛和短笛,大概低音都不多。這好像有點矛盾。還是我誤解了”低音決定音場“這句話呢?也許是我斷章取義。可以有那位高手指點一下嗎?(bow)(bow)(bow)(bow)
    首先是 kevintran 可能被我誤導......

    我上述的『音場』的宜意思是『舞台』= sound stage,重視的是定位清楚。而 harrisonlin 他們說的靠低音支撐的『音場』是指 sound field。這是現代音響與 yeh兄 指我的,謝謝他們指點。

    『音場』== sound field 話,指聲音充滿整個音響室空間的感受,當然低頻非常非常重要;沒有低頻的『擴散感』,會覺得音場是『一團』、一團的獨立分開,而不是一整面連續空間。

    但是這種『音場』==sound field 比較難以鑑識人工加料錄音與自然錄音的差異,或者我還找不到好的方法論來利用 sound field 進行錄音鑑識,所以我很少談論這個,反之常常談論的是舞台....:)

  6. #6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5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首先是 kevintran 可能被我誤導......

    我上述的『音場』的宜意思是『舞台』= sound stage,重視的是定位清楚。而 harrisonlin 他們說的靠低音支撐的『音場』是指 sound field。這是現代音響與 yeh兄 指我的,謝謝他們指點。

    『音場』== sound field 話,指聲音充滿整個音響室空間的感受,當然低頻非常非常重要;沒有低頻的『擴散感』,會覺得音場是『一團』、一團的獨立分開,而不是一整面連續空間。

    但是這種『音場』==sound field 比較難以鑑識人工加料錄音與自然錄音的差異,或者我還找不到好的方法論來利用 sound field 進行錄音鑑識,所以我很少談論這個,反之常常談論的是舞台....:)
    這樣就清楚了。

  7. #7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音場定位真是受益良多...

  8. #8
    註冊日期
    2007-05-19
    文章
    963
    Thanks
    341
    Thanked 232 Times in 78 Posts

    預設

    依我之見
    當然能不失真是最好
    但是天價的器材依然會失真啊!
    所以花費如此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是為何?
    我想足夠的傳真即可
    充分的傳神更重要
    能發出令人感動的音樂的器材就是好器材!!
    黑膠和管機不死而重生
    不是沒來由的

    前文所言單聲道音樂的數位轉錄失真
    通常在類比系統播放時是好非常多的
    有心聽早期錄音聽黑膠還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9. #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多謝 sp007 兄台的支持,還請多多分享相關的聆樂心得....:):)

    謝謝 lyyoung 兄台的意見,不過,我的看法跟您『前提一樣,結論差很多』...

    mono錄音,甚至更早的 sp出版之錄音,錄音工具的特性不像現在那麼hi-fi,使用 LP 當訊源當然會佔便宜。問題時在那個時代,RIAA曲線是『不統一』的,而且刻片機的角度、重撥的各種情況....通通不是『一般高手』能企及的,只有『專業高手』才能真正正確地重播。

    例如 SP,依我目前聆聽大概也只有 CASCAVELLE 的 Morin 先生之重播是正確的,因為我聆聽他製作的 TIMPANI 1932 妲黑(Darre) 與 CASCAVELLE 1934 瑪格麗特‧隆之丹第《法國山歌》交響曲,別說音樂生動活潑、連『低音大提琴』的旋律線與極低頻的轉折起伏都一清二楚!換句話說,這些sp遺產不是錄音不好,而是『沒有人懂得如何正確播放』,而且很可能全世界只有幾個人懂而己。

    同樣的,擁有mono LP很容易,擁有高明的 MONO LP 播放調整技術的人可能也很多,但是能正確播放『各家不同廠商』的MONO LP就非常非常困難了。與其如此,不如找到世上罕見的專業高手所轉錄的MONO LP 之 CD,才不會誤判 MONO 唱片中的演奏藝術與音樂水準....:)

    換句話說,其實我個人認為使用 LP 逼進音樂藝術是很危險的;因為LP實在太難講究『正確』,又太依賴『終極高手』。LP 族很喜歡說海費茲在用LP撥放才是『溫暖的』,可是,為什麼沒有 LP 族發現海費茲的《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的技巧極差、難聽無比呢?『很有可能』,播放海費茲呈現出『溫暖的』,同時就修飾掉他演奏技術的缺失了。

    這造成我要評估 LP 裡的演奏藝術時,往往只敢找級極LP高手,否則很怕會誤判LP裡的演奏水準。

    當然了,以上完全是從一種進階級的古典音樂欣賞立場來論述,要求的是能直接聽出唱片中演奏的水準。如果只是玩音響或聽舒服的音樂,那使不使用LP就完全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了.....

    我自己也有一套LP系統,是用來播放沒有CD出版只有LP出版的音樂遺產的...:)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5-19
    文章
    963
    Thanks
    341
    Thanked 232 Times in 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多謝 sp007 兄台的支持,還請多多分享相關的聆樂心得....:):)

    謝謝 lyyoung 兄台的意見,不過,我的看法跟您『前提一樣,結論差很多』...

    mono錄音,甚至更早的 sp出版之錄音,錄音工具的特性不像現在那麼hi-fi,使用 LP 當訊源當然會佔便宜。問題時在那個時代,RIAA曲線是『不統一』的,而且刻片機的角度、重撥的各種情況....通通不是『一般高手』能企及的,只有『專業高手』才能真正正確地重播。

    例如 SP,依我目前聆聽大概也只有 CASCAVELLE 的 Morin 先生之重播是正確的,因為我聆聽他製作的 TIMPANI 1932 妲黑(Darre) 與 CASCAVELLE 1934 瑪格麗特‧隆之丹第《法國山歌》交響曲,別說音樂生動活潑、連『低音大提琴』的旋律線與極低頻的轉折起伏都一清二楚!換句話說,這些sp遺產不是錄音不好,而是『沒有人懂得如何正確播放』,而且很可能全世界只有幾個人懂而己。

    同樣的,擁有mono LP很容易,擁有高明的 MONO LP 播放調整技術的人可能也很多,但是能正確播放『各家不同廠商』的MONO LP就非常非常困難了。與其如此,不如找到世上罕見的專業高手所轉錄的MONO LP 之 CD,才不會誤判 MONO 唱片中的演奏藝術與音樂水準....:)

    換句話說,其實我個人認為使用 LP 逼進音樂藝術是很危險的;因為LP實在太難講究『正確』,又太依賴『終極高手』。LP 族很喜歡說海費茲在用LP撥放才是『溫暖的』,可是,為什麼沒有 LP 族發現海費茲的《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的技巧極差、難聽無比呢?『很有可能』,播放海費茲呈現出『溫暖的』,同時就修飾掉他演奏技術的缺失了。

    這造成我要評估 LP 裡的演奏藝術時,往往只敢找級極LP高手,否則很怕會誤判LP裡的演奏水準。

    當然了,以上完全是從一種進階級的古典音樂欣賞立場來論述,要求的是能直接聽出唱片中演奏的水準。如果只是玩音響或聽舒服的音樂,那使不使用LP就完全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了.....

    我自己也有一套LP系統,是用來播放沒有CD出版只有LP出版的音樂遺產的...:)
    有些唱頭放大器有RIAA曲線選擇功能
    配合一些錄音的資料和適合的設備
    應該要重播正確的錄音不會那樣困難
    最好是用類似當時的設備
    我在朋友處聽過海飛茲很早期的錄音
    令人十分感動呢!!:)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