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16頁 第一第一 123412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176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魔笛應該是我第一部現場看的歌劇...
    王子的角色讓我感到不知所云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莫札特歌劇《魔笛》的小人物狂想曲

    莫札特歌劇《魔笛》的小人物狂想曲


      其實我對於音樂家、演奏家或樂曲的背景知識,一概『不怎麼知道』,唯一有把握的就是CD唱片放出來的真實聲音與視聽總譜上的音符;若要我詳細說明『魔笛』的創作背景與相關知識,我會答不出來。然而聆聽魔笛,總會被劇情的善惡逆轉搞得頭昏腦脹,這是怎麼一回事?

      以總譜上的劇本記載而論,夜之后的老公應該是被薩拉斯托感化了,所以把代表邪惡的某種法力寶物獻給他代表悔罪悔改。但是夜之后因為老公的這個行為而被剝奪法力,『奪權之仇』這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一件不滿;老公不陪伴我堂堂美麗無雙的夜之后,卻去追隨薩拉斯托尋求什麼神聖快樂,『奪夫之恨』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二件不滿;偏不想把女兒嫁離身邊,卻被硬搶去調教了,『奪子之怨』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三件不滿。於是夜之后最後唱出了千古名曲『復仇之歌』..........

      看起來,莫札特嘗試把這些高貴高尚的貴人(女王、祭司、神的僕人)都描寫得像帕帕基諾,風趣調皮又荒唐可笑的作為成為魔笛的主軸。據此來看各演奏家的詮釋版本,可以發現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回歸最天真純樸的魔笛,另一個則是刻劃強烈戲劇性的複雜人性。

      我們要比較的就是這兩個代表性的版本,意謂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詮釋方向:


    托斯卡尼尼 1937 MONO版,CEDAR AB 78528/29C。


    福特萬格勒 1951 現場錄音,EMI CLASSICS。

      你受得了MONO超爛錄音嗎?如果受不了,那麼這兩個版本不用聽了;尤其是托斯卡尼尼1937版,錄音爛到連播放速度都不穩定,千萬別以為托斯卡尼尼連拍子都數不好!

      把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放在一起比較實在有趣:托斯卡尼尼只有不同的樂段才會有速度變化,而福特萬格勒則是每一個樂句都有速度變化。以第一首序曲而言,托斯卡尼尼只使用了兩種速度,一開始序奏用的速度與天真活潑的主旋律速度。但是福特萬格勒速度變化之多樣性完全數不清,符合他一向的自由速度原則。

      結果呢,托斯卡尼尼製造出幸福感最強烈的『魔笛』,完全沒有好人壞人,只有最高藝術水準的音樂一再引導我們享受最輕鬆有趣的人生。同樣的,第一段夜之后花腔女高音『去!去!你將成功救回我的女兒』的快板花腔,托斯卡尼尼的速度居然比貝姆之參考版本還慢!結果整段音樂沒有什麼可憐的母親正期待著英雄救美,只有最純粹最美麗的音樂在劇情中流潟出來。

      相對的,福特萬格勒呈現的戲劇感就強烈太多了!例如我在《如天鵝之歌般的『魔笛』》一文中所描述的『三侍女看到帥哥王子』樂段,福特萬格勒採取任意變換樂曲速度,並引導歌手一再變換歌喉音色,清楚呈現出五種不同心情的寫照。透過福特萬格勒的多樣色彩詮釋,才真正看到這段音樂複雜人性的有趣面。

      那誰的詮釋比較好呢?以托斯卡尼尼的詮釋特色,『捕鳥人之歌』的天真無邪特性遠勝過福特萬格勒。帕帕基諾本來就是單純小人物之美,何必加上太多的哲思與情緒?同樣的,『HM!HM!HM!』五重奏最後三侍女合唱出『三個純潔小孩將引導你們....』那段可說是舉世最好聽的音樂,也是單純的托斯卡尼尼大勝福特萬格勒,一樣是勝在單純的樂思反映出最真誠的音樂心靈。

      當然了,因為我個人的偏好,其他比較需要戲劇性、人性多樣面的音樂段落,我當然還是熱愛福特萬格勒了,尤其是一開始的三侍女樂段表現出的戲劇性。

      這種版本比較現象,可以跟著談一個有趣的『善惡』問題。

      在網路上分享魔笛這歌劇,由於劇情在中途產生善惡大逆轉,原本的好人突然變成壞人;這種情況讓喜歡魔笛的網友忍不住就想替夜之后平反、想替三女侍平反,於是產生『孰善?孰惡?』的討論。音樂、文學、電影或其他藝術要不要強分『好人』『壞人』(例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都是善惡分明)?還是應該『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例如紅樓夢的每個主角都如此)?這兩者都出現過偉大的藝術作品,所以基本上是應該是隨人喜歡。

      然而,魔笛是一部歌劇,容許後來的演奏家或舞台編劇家可以任意詮釋,這時詢問『善惡』問題便很有趣了!

      基本上一般愛樂者提到的善惡問題,都是非常天真無邪的;就像小孩子一樣:『爸爸,哥哥壞壞,他打我..』。喔!大家千萬別以為我這樣的描述是譏笑大家太幼稚,因為這原本就是魔笛詮釋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我收集的演奏版本而言:dvd的李汶版、cd的托斯卡尼尼、Szell、戴維斯爵士等的詮釋方向都是屬於這一種。

      不過卻也有一個最誇張、善惡感強烈到令人非常受不了的版本,那就是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瑞典導演柏格曼編導的『魔笛』。

      帕米娜正在月光下昏睡,這時摩爾人出現,恨不得兩人能相愛,唱完一段幽默好聽的詠嘆調後決定偷偷親帕米娜一下。這一段的詮釋以李汶版的 DVD 來說,那個摩爾人的樣子就是一副:月亮啊!看不爽就不要看....的調皮樣,即使後來被帕米娜拒絕後忍不住舉刀想刺她一下,你都看不到什麼邪惡,只看到他實在調皮又好笑。

      相對的,柏格曼的魔笛就非常『小孩不宜』了,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充滿邪惡與肉慾的摩爾人詠嘆調!從『第七封印』走到『芬尼與亞歷山大』的世界級導演柏格曼,明明越來越走向虛無與無意義感,為什麼在魔笛卻有這麼強的善惡分明與是非逼人?這就有待研究了。總之,你看到摩爾人充滿邪惡地走近沈睡的帕米娜,用手摸過她的臉,再往下撫摸她的身體一直到大腿私處,一副正在垂涎這個肉體等一下強姦起來滋味會很爽的邪惡景觀。天啊!這麼天真無邪的魔笛怎麼會有這麼小孩不宜的詮釋?

      所以在柏格曼詮釋的魔笛全劇中,夜之后的邪惡清楚呈現,你一定看得出『夜之后復仇之歌』配合光的邪魅感;薩拉斯托的正義與光明被過份強調,最後攻擊夜之后大軍的光明戰勝黑暗也非常極端,這是最不像莫札特的魔笛,我相信莫札特本人看到了也會昏倒,說不定這兩大藝術家將會在天堂為了扭曲魔笛一事而打得激烈呢!

      你喜歡魔笛的詮釋是善惡分明還是天真無邪?

    (END)

    附註 :版本比較如下: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魔笛應該是我第一部現場看的歌劇...
    王子的角色讓我感到不知所云
    小葉剛好讓我貼上面新文章.....

    因為凡是個性像帕帕基諾者(例如我自己),當然會討厭王子與公主的矯柔造作...:o :o

    有沒有人可以做證小葉是很天真浪漫沒有心機的?那就是可以用古典音樂來預測人格特質了...

    p.s.........那....小葉的帕帕基娜呢?...

  4. #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那天演出的公主倒是蠻優的8)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小葉剛好讓我貼上面新文章.....

    因為凡是個性像帕帕基諾者(例如我自己),當然會討厭王子與公主的矯柔造作...:o :o

    有沒有人可以做證小葉是很天真浪漫沒有心機的?那就是可以用古典音樂來預測人格特質了...

    p.s.........那....小葉的帕帕基娜呢?...

  5. #5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看了大大的文章就開始在想,所謂聽音樂的色彩,跟聽音樂的線條是什麼意思。音樂的線條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旋律嘛;但是色彩,就比較費疑猜了。是指和聲、對位的搭配嗎?還是不同樂器的 tone 的排列組合?但是一直沒有答案。

    上禮拜五翹了一下午班到新天新地買了幾張 CD,包括皮爾奈那張 牧神的午後 和那張紅色的。趁著出差帶了出來,用 notebook + Sony 的耳機來聽。,原本還在邊聽邊寫報告,第一軌還沒放完就完全寫不下去了,索性關了燈仔細來欣賞。突然間對大大說的 "音樂的色彩" 有了那嚜一點模模糊糊的體會。那種感覺很難形容,有點像從黑白電視進化到彩色電視。原來所謂色彩,既是不同樂器間的音色組合,也是和弦和聲的變化,還可以用不同的樂器來構成和弦!

    突然意識到,我大概從來沒有仔細聽過管絃樂,從來沒有發現管絃樂還可以這樣聽,還可以這樣寫。例如紅色那張第二軌裡有一段用銅管 + cello + bass 輕輕的在右後方 (?) 長奏作根音,弦樂奏出主旋律,兩隻木管 (好像是單簧管 + 雙簧管,不知道有沒有聽錯) 用不和諧音程合著聲,雖然只有短短幾秒,但是聽的我雞皮個瘩都起來了,好好聽!皮爾奈真是玩音色的大師!不過我真的聽的很少,不知道其他的作曲家是不是也這樣玩,是不是也一樣精采。

    還有第六軌我也很喜歡,這是一首樂團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不知道算不算協奏曲。小提琴真的錄的好好聽,雖然我用的是最廉價、最不講究的器材在聽,還是可以充分感受到獨奏家的弓法變化。在曲子中段的部分有幾個泛音用到極高的把位在演奏,不美,真的不美,但是好真實,好好聽,連我的 Sony 老耳機都可以聽出那種緊繃著的弦的感覺。不過這個時候如果只顧著聽小提琴而忽略了低音跟打擊樂器 (小鼓 + 大鼓的輕奏) 的話就太可惜了。

    謝謝大大的推薦,兩張 CD 真的開啟了一扇窗,讓我 "看" 到了一個五彩繽紛而生動的音樂世界。不過我有個疑問,皮爾奈的音樂算 "古典音樂" 嗎?他的音樂用了大量的不和諧合聲,有有強烈的節奏感,我反而覺得非常現代,完全不符合我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呢。是不是我太孤陋寡聞了?:)

  6. #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Erick 大大這篇寫得實在太好了!小葉站長,快請他來當編輯作家!...

    為了回這篇文章,我特意用 DELL D810 筆電的內建聲音輸出到 SONY MDR-7506 耳機 來聽這張唱片。

    你說的這段應該是 00:51 開始由木管主奏的樂段吧?我用耳機聽起來,應該有長笛、雙簧管加單簧管,但是沒把握,等我明天用中壢音響室鑑聽後再說。

    你說『銅管 + cello + bass』,聽力實在強!不知是什麼耳機?至於這段音樂有極低頻的大鼓輕敲,音場深度不足的耳機應該會誤聽成BASS,我我用耳機來聽起來也不大明顯。其他的等我明天再說(現在有事要做!)。

    總之,看來真的聽到了『音色藝術』,可以好好欣賞這些唱片開啟的另一個新天地了!... 不過,這下子己經不是入門,而是進階了...:P :P

  7. #7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特約作家?大大塊不要開玩笑了啦,我差的遠的咧!

    我用的是 MDR-7504,剛好跟你的耳機是同系列的,不過我用了大概有 12、3 年了吧。

    我指的不是 0:51 那段ㄝ,抱歉沒有交代清楚,是從 2:40 ~ 3:19 這段。重覆了兩次,但是第二次的低音有變化。剛剛又聽一次,奇怪怎嚜昨天沒有聽到打擊?而且昨天聽到的 cello 怎麼不見了?兩隻木管怎麼好像成長笛 + 單簧管?:P 看來有一點酒精的催化之下音樂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8. #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指的不是 0:51 那段ㄝ,抱歉沒有交代清楚,是從 2:40 ~ 3:19 這段。重覆了兩次,但是第二次的低音有變化。剛剛又聽一次,奇怪怎嚜昨天沒有聽到打擊?而且昨天聽到的 cello 怎麼不見了?兩隻木管怎麼好像成長笛 + 單簧管?:P 看來有一點酒精的催化之下音樂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我現在用中壢音響室與中壢比較不好的SONY MDR-Z600耳機監聽 Erick 說的兩段音樂,心得分享一下!...

    第一段是第二軌 2:40 開始讓 Erick『聽的我雞皮個瘩都起來了』的音樂。

    這一段的音色太過於複雜!我沒有能力肯定我的解析是正確的,更糟的是根本買不到總譜...$^$&%....(sweat)

    我以中壢音響室聽起來,因為音場前後深度與左右寬度的定位極佳,所以我聽起來是:

    小提琴聲部減少發聲樂器隻數,造成『小場面』效果,以高把位呈現主題。 => 耳機聽不到。
    長笛以低音域,再加上單簧管,產生獨特音色調味。 ==> 耳機有點難分辨,MDR-Z600 太差?
    而超低頻的輕敲有點難分辨了...:P 我用耳機完全聽成只有定音鼓....連BASS都沒有...

    林主惟先生在自己的新天新地網站有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分辨『大鼓』與『定音鼓』的真實錄音,請參考:
    http://he.cycu.edu.tw/discuz_forum/v...ead.php?tid=49
    『正確的大鼓聲響是,第一撞擊聲產生於樂團後方(通常擺放在正中央),是一團而不是一點,但規模並不特別龐大(請見下圖,大鼓雖然體積巨大,但在整個管弦樂團中比例還是有限,不可能發出半個管弦樂團般的聲響),接下來有逐次減弱的幾波空氣震動,同時間樂團兩側與後方的反射音也加進來,從而形成大鼓獨特的聲響。』

    依我中壢音響室的呈現,這一段低頻節奏有三種樂器:定音鼓偏左,大鼓正後,低音大提琴撥弦在右。
    2:40一開始小場面的小提琴出現的同時,就敲下第一聲定音鼓,再敲第二聲定音鼓時加上低音大提琴撥弦;2:44 時,出現大鼓、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合奏音色,就像林主惟說的『有逐次減弱的幾波空氣震動』。

    這種超低頻的音色講究實在太難分辨了....:P :P


    第二段是第六軌『在曲子中段的部分有幾個泛音用到極高的把位在演奏.......低音跟打擊樂器 (小鼓 + 大鼓的輕奏)』,應該是從 6:33 開始。

    這一段用耳機聽起來,是獨奏小提琴 + 大提琴的低音長奏 + 小鼓與定音鼓。
    用中壢音響室聽起來,是獨奏小提琴 + 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同名音低音長奏 + 小鼓與大鼓(絕無定音鼓)。

    無論到底真相如何,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積極地享受到音色藝術的美感,實在是太幸福了!歡迎 Erick 進入音色藝術的美麗世界...(clap)(clap)(clap)

  9. #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真是十分有趣,不過已經比大部份的人好多了,我甚至還沒摸過小提琴勒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真是十分有趣,不過已經比大部份的人好多了,我甚至還沒摸過小提琴勒
    以你摸相機的水準,一點都不會輸給摸小提琴的....:o :o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