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共8頁 第一第一 1234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1 到 30 共計 138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p007 查看文章
    .....sp007 點播四季,是指慕特的四季嗎?....

    psycho兄,小弟不是指慕特的,是泛指四季的好片子.....

    也不完全是這樣,應該是說如何賞析四季才是??
    《四季》我很久沒聽了,要找一個錄音正確的唱片可能要再想想....

    至於如何欣賞?《四季》可以說是從『單音』音樂走向『複音』 音樂的非專業欣賞方式...:)

    《春》三個樂章可以把獨奏小提琴當成歌唱般來欣賞。《秋》第一樂章開始使用了複音音樂技巧,而《冬》第三樂章更是完美無缺的複音音樂。

    所以,你不必去了解什麼叫做複音音樂,你只要比較春之第一樂章與冬之第三樂章,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維瓦第是巴哈的先驅了...

    如果這樣聽超乎你的預期,沒關係,你可以提出你想怎麼聽,我再來設想看看如何聽...

  2. #2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四季》我很久沒聽了,要找一個錄音正確的唱片可能要再想想....

    至於如何欣賞?《四季》可以說是從『單音』音樂走向『複音』 音樂的非專業欣賞方式...:)

    《春》三個樂章可以把獨奏小提琴當成歌唱般來欣賞。《秋》第一樂章開始使用了複音音樂技巧,而《冬》第三樂章更是完美無缺的複音音樂。

    所以,你不必去了解什麼叫做複音音樂,你只要比較春之第一樂章與冬之第三樂章,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維瓦第是巴哈的先驅了...

    如果這樣聽超乎你的預期,沒關係,你可以提出你想怎麼聽,我再來設想看看如何聽...
    我從沒想過這樣聽耶,

    你幫我開了另一扇窗,麻煩繼續,充分發表你的看法就可以了...:)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p007 查看文章
    我從沒想過這樣聽耶,
    你幫我開了另一扇窗,麻煩繼續,充分發表你的看法就可以了...:)
    sp007 客氣了!.....

    其實《四季》音樂本身是很單純的,沒有太多可以讓我吹牛...:P 要不不要點撥另外的音樂作品看看?..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剛剛在我的新竹辦公室翻出兩張《四季》唱片 ,分別是極流行的 PHILIPS 之 I MUSIC 版與 DECCA 之聖馬丁樂團版。同樣的,只談錄音藝術...:)

    不過新竹辦公室只有一套五萬元級的音響系統,不像中壢音響室那麼可靠,保留犯錯的可能性...:P

    整體而讑,DECCA 該唱片錄音當然比 philips 好很多,尤其是頻寛兩端之延申、音場大小、定位準確、樂團音質的『透明感』....通通贏了一截。

    但是 DECCA 這張明顯死於『多麥克風』,完全沒有正確的深度定位,獨奏小提琴與合奏小提琴雖有深度距離(但是不夠),但樂團之間各種樂器的深度距離錯亂地很嚴重,尤其是大鍵琴不知道倒底在樂團之前還是之後。

    就是因為沒有深度定位,所以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之間也是分不開、黏在一起。

    《春》第一樂章第一次的小提琴獨奏是三張小提琴的獨奏樂段,你會聽出三個人突然從幕後跑到舞台正中央,合奏時就不見了。其實,『理應』其中兩人是樂團的首席,只是本唱片聽不出來。

    再來說 PHILIPS。

    這張唱片錄音是『糊』,也許聽起來很溫暖。

    但是最嚴重的問題是:為了因應現代管弦樂團配置時,第一小提琴在最左、第二、中、大提琴(或低音大提琴),PHILIPS 很明顯在頻率響應上加料,並且根據左右聲道不同加料。比方說,凡是來自左邊的聲音,高頻就會多一點;右邊,低頻就會多一點。

    這當然是我的猜想,但事實上的聽感就是:小提琴音高越高,定位越走向最左邊;大提琴音高越低,越走向最右邊。

    結果造成獨奏小提琴有一張『血盆大口』:演奏最低音的G弦,被定位在正中央甚至偏右;一拉到高音,就跑到最左邊。

    於是請聽《冬》第三樂章約一分鐘後,獨奏小提琴出現換弦弓法同時演奏高音與低音,聽起來就是獨奏小提琴同時佔滿了整個音場的最左邊與中央,好可怕好大隻的『小』提琴...:P

    當然透過音響的調整(例如喇叭重新擺位),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可是如果調整成 PHILIPS 的獨奏小提琴不會血盆大口的話,DECCA 的『音質透明感』之優點就完全毀了,EMI FRANCE 與我那些新天新地最高超的錄音藝術之唱片也全毀了。

    由此可見,唱片本身的錄音,決定了很多音響調整的意義...:)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不過新竹辦公室只有一套五萬元級的音響系統,不像中壢音響室那麼可靠,保留犯錯的可能性...:P

    整體而讑,DECCA 該唱片錄音當然比 philips 好很多,尤其是頻寛兩端之延申、音場大小、定位準確、樂團音質的『透明感』....通通贏了一截。
    剛剛使用我自己頂級的中壢音響室系統重聽了上述兩張唱片,結果前文提到的缺點還是一樣,只有上述斷語有點『心理學上的不同』....:P :P

    基本上,『 DECCA 該唱片錄音當然比 philips 好很多,尤其是頻寛兩端之延申、音場大小、定位準確、樂團音質的『透明感』....通通贏了一截。』...這句話沒錯。問題是,中壢音響室的鑑聽能力太強,把DECCA這張唱片獨奏小提琴的『演奏技術的缺失』暴露地一清二楚,演奏音色之難聽也毫不客氣突顯出來。相對之下 PHILIPS 的 Ayo 實在好聽太多了,因此很可能造成『心理上』覺得 PHILIPS 比 DECCA 好聽....:P

    第二個問題是,DECCA 的『多麥克風』後製非常人工化,在中壢音響室的照妖鏡之下,音場是『彗星式』『被四面玻璃框起來』的人工感非常明顯,大鍵琴『一時在前、一時在後』更是太誇張。這反而造成『錄音之音場混亂、聲道分離度不佳』的PHILIPS反而『好像好聽一些』,至少大鍵琴一直乖乖停在最後面。

    (註:其實我個人認為MYAV那位mXXXX網友提出 LP比CD好聽在於聲道分離度不佳,是意識到『以錄音錯誤的唱片而言,聲道分離度不佳反而在心理上會好聽』這個心理上的現象。)

    換句話說,音響、室內空間比較差的環境,人工化強烈的DECCA會比較好聽。音響與室內空間調整較佳的情況,人工化越強烈越容易引起不自然感覺(因為人工化本來就不自然,不如聽MONO)。這很合理地暗示著:很多人工化的唱片錄音技術(包含所謂的特殊轉錄技術,如DG的大花版、EMI的ART),目的其實就是要讓普遍大眾的廉價音響聽起來好聽,也就注定了使用正確的高級音響聽起來就慘了....

  6. #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點撥: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P:P:P

  7. #7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點撥: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P:P:P
    好... 好..............

  8. #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8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點撥: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P:P:P
    是不是伯恩斯坦在 CBS 郵報版的錄音?那....又有意思了!

    把《藍色狂想曲》當成爵士樂欣賞(這句話並沒有貶意),那這張錄音我沒有話說。因為爵士樂是『情感喚起』的音樂,前述錯誤加料的錄音,優點是可以製造某種『情感喚起』,於是對於美國爵士樂不算是錯誤錄音。但是對實驗性很強的歐陸爵士樂,那還是會有動態被壓縮的缺陷。

    但是若把《藍色狂想曲》當成『古典音樂』,那這張錄音又是錯誤示範了。理由仍然是,加料後製的錄音,聽不到真正的『音色』,所以這首『古典音樂』的藝術水準就被這種錄音方式搞地非常媚俗....:P

    我本來對爵士樂毫無任何興趣,但是仔細研究拉威爾、浦朗克與史特拉汶斯基之後,也略略感受到一些些爵士樂的動人之處...

  9. #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今年Grammy獎,得獎的是爵士鋼琴手Herbie Hancock,他跟古典鋼琴手Lang Lang一起演出Rhapsody in Blue...

    大師果然是大師 :P

    http://www.redlasso.com/ClipPlayer.a...4-3ded93aa3bb6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