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翔

1910 年 2 月 20 日,趙春翔在河南太康縣的一個書香家庭出生,排行老二,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二弟。他的祖父和叔公都是前清舉人,一個是文舉,一個是武舉。父親趙夢梅 ( 又名成修 ) 是前清最後一批秀才,精於詩、書、畫,是河南五大書法家之一,所謂的「趙夢梅口筆」曾經傳頌一時。趙夢梅是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對子女教育非常具啟發性。母親李氏勤儉持家,相夫教子,除了培育五個子女成長、受好教育外,並拉拔孫嗣成人。趙春翔在充滿父嚴母慈,手足情深的天倫中,度過豐富的童年。
酷愛繪畫的趙春翔,從河南第一師範畢業,擔任過短時間的中、小學教員,隨後負笈杭州,投考杭州藝專,在林風眠、潘天壽、吳大羽、關良 ...... 等名師人格感召與藝術理念的導引下,不但奠定了藝術基礎教育,也感染了大時代藝術家肩負的使命感。在那動盪的日子裡,經歷了內、外戰亂的洗禮,趙春翔有過熱血奔騰、在街頭示威抗議的狂妄歲月,也畫過四、五十幅抗日愛國壁畫,擔任過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青年營藝術系主任、空軍十一大隊政工處美術編輯。 1948 年大陸變色,趙春翔從廣州搭機飛抵台灣,並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 ( 師大前身 ) 任教, 1954 年與李仲生、朱德群、林聖揚在台北舉行「現代畫聯展」,開啟了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先河。 1955 年 11 月 5 日,在天主教于斌主教的推薦下,獲西班牙政府獎學金出國留學,從此走上拋妻別女的藝術不歸路。他從西班牙馬德里、巴塞隆納,到法國巴黎,最後落腳在美國紐約,並長住了卅二個年頭。 1990 年春,趙春翔在故鄉以及手足親惰的呼喚下,回到四川省的成都探望胞弟,最後因健康欠佳,水土不服,同年底輾轉回到台灣苗栗定居。翠年 12 月 5 日因心臟病復發病逝,享年 81 歲,骨灰安放在台北善導寺。膝下育有一子一女,兒子趙紅一直住在北京,女兒趙萱萱,則在香港,髮妻劉雪琴女士,長年臥病在台灣的苗栗。
在藝術創作的長路上,趙春翔孜孜矻矻,終生不悔。雖然「中西合璧」是整個時代藝術家共同的使命,但趙春翔走得特別大膽,也特別富爭議性。有人喜歡他,說他的藝術大開大闔,可以左手引用中國的八卦、太極圖騰,右手玩弄西方的幾何造型遊戲,在墨韻的多變甜暢之中傳達藝術理念。但也有不少人頗不以為然,認為趙春翔壞畫比好畫多,創作上一直是處在生吞活剝的地步,五音雜陳,不是過度自信,就是基於自卑,使用了許多不東不西的東西,來堆疊強化他的作品厚度。
憑心而論,如果能放棄成見,深入走進趙春翔的藝術世界,你會發現,表面的荒誕怪異之中,有著他豐富深遼的意涵,狂妄不羈的筆墨中,有他笑裡帶淚、漂泊孤獨的心曲,尤其是觀念性的嚐試與突破,更是費盡心力。其實趙春翔是藝術圈的忠實園丁,不管他的創作是否被當代或同儕接受,但他守著油彩畫布、守著時代使命感,用了整整一生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的藝術理念與生命哲學。那怕在將屆七旬的八 0 年代裡,他無視遲暮之年已經惡化的健康,依舊埋首改畫,過著日夜顛倒、廢寢忘食的日子。這是一個負責任的藝術家的明證。
若用「文化‧鄉愁」來解讀趟春翔,最可以直入趙春翔的內心世界,終其一生,他是在中國的文化乳汁中舉步前進,但也在中西最熾烈的沖擊中忍受煎熬。趙春翔一生顛沛流離,經常自詡是個為尋根落淚的他鄉遊子,縱使妻女健在,但名存實亡。晚年雖也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但年老體衰,人事全非,內心的疏離寞落感更深,痛苦也就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