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18頁 第一第一 123412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176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莫札特歌劇《魔笛》的小人物狂想曲

    莫札特歌劇《魔笛》的小人物狂想曲


      其實我對於音樂家、演奏家或樂曲的背景知識,一概『不怎麼知道』,唯一有把握的就是CD唱片放出來的真實聲音與視聽總譜上的音符;若要我詳細說明『魔笛』的創作背景與相關知識,我會答不出來。然而聆聽魔笛,總會被劇情的善惡逆轉搞得頭昏腦脹,這是怎麼一回事?

      以總譜上的劇本記載而論,夜之后的老公應該是被薩拉斯托感化了,所以把代表邪惡的某種法力寶物獻給他代表悔罪悔改。但是夜之后因為老公的這個行為而被剝奪法力,『奪權之仇』這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一件不滿;老公不陪伴我堂堂美麗無雙的夜之后,卻去追隨薩拉斯托尋求什麼神聖快樂,『奪夫之恨』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二件不滿;偏不想把女兒嫁離身邊,卻被硬搶去調教了,『奪子之怨』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三件不滿。於是夜之后最後唱出了千古名曲『復仇之歌』..........

      看起來,莫札特嘗試把這些高貴高尚的貴人(女王、祭司、神的僕人)都描寫得像帕帕基諾,風趣調皮又荒唐可笑的作為成為魔笛的主軸。據此來看各演奏家的詮釋版本,可以發現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回歸最天真純樸的魔笛,另一個則是刻劃強烈戲劇性的複雜人性。

      我們要比較的就是這兩個代表性的版本,意謂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詮釋方向:


    托斯卡尼尼 1937 MONO版,CEDAR AB 78528/29C。


    福特萬格勒 1951 現場錄音,EMI CLASSICS。

      你受得了MONO超爛錄音嗎?如果受不了,那麼這兩個版本不用聽了;尤其是托斯卡尼尼1937版,錄音爛到連播放速度都不穩定,千萬別以為托斯卡尼尼連拍子都數不好!

      把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放在一起比較實在有趣:托斯卡尼尼只有不同的樂段才會有速度變化,而福特萬格勒則是每一個樂句都有速度變化。以第一首序曲而言,托斯卡尼尼只使用了兩種速度,一開始序奏用的速度與天真活潑的主旋律速度。但是福特萬格勒速度變化之多樣性完全數不清,符合他一向的自由速度原則。

      結果呢,托斯卡尼尼製造出幸福感最強烈的『魔笛』,完全沒有好人壞人,只有最高藝術水準的音樂一再引導我們享受最輕鬆有趣的人生。同樣的,第一段夜之后花腔女高音『去!去!你將成功救回我的女兒』的快板花腔,托斯卡尼尼的速度居然比貝姆之參考版本還慢!結果整段音樂沒有什麼可憐的母親正期待著英雄救美,只有最純粹最美麗的音樂在劇情中流潟出來。

      相對的,福特萬格勒呈現的戲劇感就強烈太多了!例如我在《如天鵝之歌般的『魔笛』》一文中所描述的『三侍女看到帥哥王子』樂段,福特萬格勒採取任意變換樂曲速度,並引導歌手一再變換歌喉音色,清楚呈現出五種不同心情的寫照。透過福特萬格勒的多樣色彩詮釋,才真正看到這段音樂複雜人性的有趣面。

      那誰的詮釋比較好呢?以托斯卡尼尼的詮釋特色,『捕鳥人之歌』的天真無邪特性遠勝過福特萬格勒。帕帕基諾本來就是單純小人物之美,何必加上太多的哲思與情緒?同樣的,『HM!HM!HM!』五重奏最後三侍女合唱出『三個純潔小孩將引導你們....』那段可說是舉世最好聽的音樂,也是單純的托斯卡尼尼大勝福特萬格勒,一樣是勝在單純的樂思反映出最真誠的音樂心靈。

      當然了,因為我個人的偏好,其他比較需要戲劇性、人性多樣面的音樂段落,我當然還是熱愛福特萬格勒了,尤其是一開始的三侍女樂段表現出的戲劇性。

      這種版本比較現象,可以跟著談一個有趣的『善惡』問題。

      在網路上分享魔笛這歌劇,由於劇情在中途產生善惡大逆轉,原本的好人突然變成壞人;這種情況讓喜歡魔笛的網友忍不住就想替夜之后平反、想替三女侍平反,於是產生『孰善?孰惡?』的討論。音樂、文學、電影或其他藝術要不要強分『好人』『壞人』(例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都是善惡分明)?還是應該『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例如紅樓夢的每個主角都如此)?這兩者都出現過偉大的藝術作品,所以基本上是應該是隨人喜歡。

      然而,魔笛是一部歌劇,容許後來的演奏家或舞台編劇家可以任意詮釋,這時詢問『善惡』問題便很有趣了!

      基本上一般愛樂者提到的善惡問題,都是非常天真無邪的;就像小孩子一樣:『爸爸,哥哥壞壞,他打我..』。喔!大家千萬別以為我這樣的描述是譏笑大家太幼稚,因為這原本就是魔笛詮釋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我收集的演奏版本而言:dvd的李汶版、cd的托斯卡尼尼、Szell、戴維斯爵士等的詮釋方向都是屬於這一種。

      不過卻也有一個最誇張、善惡感強烈到令人非常受不了的版本,那就是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瑞典導演柏格曼編導的『魔笛』。

      帕米娜正在月光下昏睡,這時摩爾人出現,恨不得兩人能相愛,唱完一段幽默好聽的詠嘆調後決定偷偷親帕米娜一下。這一段的詮釋以李汶版的 DVD 來說,那個摩爾人的樣子就是一副:月亮啊!看不爽就不要看....的調皮樣,即使後來被帕米娜拒絕後忍不住舉刀想刺她一下,你都看不到什麼邪惡,只看到他實在調皮又好笑。

      相對的,柏格曼的魔笛就非常『小孩不宜』了,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充滿邪惡與肉慾的摩爾人詠嘆調!從『第七封印』走到『芬尼與亞歷山大』的世界級導演柏格曼,明明越來越走向虛無與無意義感,為什麼在魔笛卻有這麼強的善惡分明與是非逼人?這就有待研究了。總之,你看到摩爾人充滿邪惡地走近沈睡的帕米娜,用手摸過她的臉,再往下撫摸她的身體一直到大腿私處,一副正在垂涎這個肉體等一下強姦起來滋味會很爽的邪惡景觀。天啊!這麼天真無邪的魔笛怎麼會有這麼小孩不宜的詮釋?

      所以在柏格曼詮釋的魔笛全劇中,夜之后的邪惡清楚呈現,你一定看得出『夜之后復仇之歌』配合光的邪魅感;薩拉斯托的正義與光明被過份強調,最後攻擊夜之后大軍的光明戰勝黑暗也非常極端,這是最不像莫札特的魔笛,我相信莫札特本人看到了也會昏倒,說不定這兩大藝術家將會在天堂為了扭曲魔笛一事而打得激烈呢!

      你喜歡魔笛的詮釋是善惡分明還是天真無邪?

    (END)

    附註 :版本比較如下:


  2. #1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魔笛應該是我第一部現場看的歌劇...
    王子的角色讓我感到不知所云
    小葉剛好讓我貼上面新文章.....

    因為凡是個性像帕帕基諾者(例如我自己),當然會討厭王子與公主的矯柔造作...:o :o

    有沒有人可以做證小葉是很天真浪漫沒有心機的?那就是可以用古典音樂來預測人格特質了...

    p.s.........那....小葉的帕帕基娜呢?...

  3. #1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5,64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1 Times in 9,313 Posts

    預設

    那天演出的公主倒是蠻優的8)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小葉剛好讓我貼上面新文章.....

    因為凡是個性像帕帕基諾者(例如我自己),當然會討厭王子與公主的矯柔造作...:o :o

    有沒有人可以做證小葉是很天真浪漫沒有心機的?那就是可以用古典音樂來預測人格特質了...

    p.s.........那....小葉的帕帕基娜呢?...

  4. #14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 之二:
    如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以『讀譜聽音樂』方法論為例

    ● 前言:

     
      我過去欣賞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是這樣的:選擇一首,ok,只盯住第一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來只盯住第二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中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大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好了,這時我己經把這首音樂的完整訊息吸收地比別人多很多了,好,這次樂譜拿著,一次同時注意四隻樂器,從頭到尾完整聽一遍。ok,會不會跟不上?跟不上就再聽一遍。
    (END)
    我喜歡爵士樂跟搖滾樂,這一年來開始嘗試聽一點古典音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聽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等室內樂形式的曲目,大編製的曲子如管絃樂曲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鳴與感動,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音響等級不夠 (書架喇叭 + 小功率綜擴) 才聽不出這些大編制曲目的精隨;直到今天拜讀了大大的文章才豁然開朗:原來是我沒辦法同時 follow 這麼多聲部!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聽音樂就不只是聽主唱或主旋律,我還聽編曲。我也有一樣的習慣一次只專心聽一種樂器:這次專門聽電吉他,下次聽 bass 或 keyboard 或合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我現再大概可以同時掌握二到三樣旋律樂器 + 節奏組,所以 5 piece 的 jazz combo 或搖滾樂團剛好在我的掌握之下,欣賞這兩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得到極大的滿足。同理或可套用在我聆賞古典音樂的行為,我的古典音樂 CD 大概 90% 是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超過三把號以上的訊息量就超過我的能力範圍了。

    其實在今天拜讀了大大的好文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喜歡 jazz 或室內樂,而無法從交響樂得到感動。只是單純的以為不對我的口味。但是我大概沒有辦法像你一樣邊讀總譜邊聽音樂,太強了!

    但是我不同意大大對 "多元社會" vs "一元社會" 的看法,對我來說,"多元社會" 並不是由很多的 "一元" 組成的,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屬於自己的 opinion 的權力。就像大大專情於 3B2T,但是我從演歌、 jazz、重金屬、或古典音樂中都可以發掘到可以讓我感動讓我共鳴的元素,而我太太卻偏好絕對的安靜 (;(),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天命吧。

  5. #1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Erick 請別客氣...

    其實你可以聽出這麼多心得,就己經是很有收獲的古典音樂欣賞者了....

    的確,要多聲部聆聽有其困難,但很可能不你的問題,不是音響問題,而是演奏樂團或指揮的問題,甚至是錄音的問題。這些我都在其他討論串說很多了...

    至於如何增加多聲部聆聽的能力?我正在構想一篇文章...:o :o

    P.S. 我對多元化的看法跟你一樣喔!應該是文字表達失敗....:P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喜歡爵士樂跟搖滾樂,這一年來開始嘗試聽一點古典音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聽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等室內樂形式的曲目,大編製的曲子如管絃樂曲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鳴與感動,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音響等級不夠 (書架喇叭 + 小功率綜擴) 才聽不出這些大編制曲目的精隨;直到今天拜讀了大大的文章才豁然開朗:原來是我沒辦法同時 follow 這麼多聲部!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聽音樂就不只是聽主唱或主旋律,我還聽編曲。我也有一樣的習慣一次只專心聽一種樂器:這次專門聽電吉他,下次聽 bass 或 keyboard 或合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我現再大概可以同時掌握二到三樣旋律樂器 + 節奏組,所以 5 piece 的 jazz combo 或搖滾樂團剛好在我的掌握之下,欣賞這兩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得到極大的滿足。同理或可套用在我聆賞古典音樂的行為,我的古典音樂 CD 大概 90% 是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超過三把號以上的訊息量就超過我的能力範圍了。

    其實在今天拜讀了大大的好文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喜歡 jazz 或室內樂,而無法從交響樂得到感動。只是單純的以為不對我的口味。但是我大概沒有辦法像你一樣邊讀總譜邊聽音樂,太強了!

    但是我不同意大大對 "多元社會" vs "一元社會" 的看法,對我來說,"多元社會" 並不是由很多的 "一元" 組成的,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屬於自己的 opinion 的權力。就像大大專情於 3B2T,但是我從演歌、 jazz、重金屬、或古典音樂中都可以發掘到可以讓我感動讓我共鳴的元素,而我太太卻偏好絕對的安靜 (;(),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天命吧。

  6. #1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每個音樂欣賞者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音樂與分享音樂:有一種是「左手繆思」型,這種欣賞者往往言簡意繁,短短的幾句話,就期待能彼此心心相印地了解某音樂家或演奏家的整體音樂觀或其意義所在。另有一種是「學術研究」型,其欣賞音樂時會儘可能收集資料、收集演奏背景或作曲背景,嘗試讓背景知識成為音樂欣賞的助力。

      另外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欣賞是「參與創生」型,欣賞者嘗試學習演奏該樂曲,透過演奏樂曲得到對該樂曲的全新體驗。許多單純喜歡音樂的業餘人士,在愛上了音樂後,嘗試學習樂器去參與音樂的創生。

      我在國中迷過彈鋼琴,但後來怎麼彈都彈不好,只好放棄。不過,先聲明一下,因為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所以根本沒有餘力拜師,完全是憑一己隨興亂彈。買不起鋼琴?只好以一台國小教室常用的風琴充數。結果養成一堆彈奏手法的壞習慣,只好放棄了鋼琴。唉!窮人的悲哀....不過,可見藝術並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呢!

      上了大學,決心再學一樣樂器;鑑於風琴的慘痛教訓,再加上當時是完全沈迷進弦樂四重奏,因此買了一把只要兩仟塊的超級爛音質小提琴開始舞弄。



      糟糕,沒錢請小提琴教師怎麼辦?唉,反正幸好認識學小提琴的朋友,拿他的教本與課程來學學吧。當然討論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書也買了兩本來研究研究(後來Flesch那本經典之作影響我相當大),哼!誰說窮人不能自學樂器,硬是學給你看。就這樣家裡(與可憐的鄰居)開始一連串可怕的噪音歲月.........

      年輕就是有理想的衝勁,每天廢寢忘食練三個小時以上的拼命舞弄下,拉了兩個禮拜後運弓就比較不會「ㄍㄧ~~」了。可是一直看著無聊的教本實在一點都沒有成就感 ── 管他的!我從來沒想到要上台表演非凡的技術,拉給自己爽快就好,為什麼要去為了無聊的教本和基礎技巧煩躁不安?因此就開始試拉當時我最喜歡的塔替尼之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我相信任何學過一點小提琴的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笑翻了肚子、或者搖頭嘆氣:『不知天高地厚!』



      就這樣,不知道什麼叫做『把位』、音準大有問題、也沒有任何換把和運弓技巧地舞弄我的小提琴。一開始專門挑自己愛聽的樂曲拉,當然通常這種曲目會很難,所以也沒有人聽得懂我在拉什麼,呵!不過有時也想拉一首完整能聽的曲子,只好很不情願地學一學小品曲,終究表演給別人聽還是蠻有趣的。

      等到覺得自己的技術勉強像樣的時候,我開始了最終的野心:以我自己的感覺重新詮釋我所喜歡的曲目。首先,因為我瘋狂著迷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所以先買了總譜,把樂曲透過自己亂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又是不知天高地厚!)。可想而知,像op.133大賦格那種曲目只好放棄了,而每首四重奏結構較單純的慢板和小步舞曲當然是技巧拙劣的我之最佳選擇。

      想想我編過什麼曲目呢?以先後順序而言:試過op.135的第三樂章「和平之歌」、第二樂章恢諧曲,也玩過op.130第五樂章慢板、第四樂章德國舞曲、第二樂章恢諧曲;op.131第五樂章恢諧曲、第六樂章慢板、第七樂章奏鳴曲式的快板編成小提琴獨奏曲還不錯,op.132的第三樂章慢板、第二樂章小步舞曲也很好處理。其他各樂章或多或少都有嘗試,只是自己技巧不足,往往拉不到一半就得乖乖放棄了。

      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經典曲目如巴哈之無伴奏小提琴曲集,當然逃不掉我的摧殘。只是一看到我最喜歡的第五曲(BWM.1005)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之第二樂章賦格曲,也只能嘆氣了,那非我所能啊!



      當然了,小提琴經典作品之慢板曲目是我最喜歡拉的很濫情的音樂,反正是自得其樂!我每次自己獨自享受我最愛的op.135第三樂章「和平之歌」,聽義大利四重奏團的情感固然覺得無限地沉醉感動;但是當自己參與在創生過程的冥想中,更覺得整個人溶入了貝多芬後期的心靈。透過自己參與創作,那些樂段要加強、速度要變化、音色要轉換....完全依自己而變。彷彿透過一個最適當的工具讓自己的心靈直接詢問貝多芬,不必透過其他演奏者的干擾。透過自己不斷地即興情感表現,更覺得曲目的多樣內涵不可勝數........

      我的技術水準根本是等於零的,連音準大概都有問題,唉!可是由於自我參與的濫情表現,有時竟也可以騙騙人。有一次在教授和同學面前表演,恰好當時心情鬱悶,為賦新詞強說愁,把這首OP.135和平之歌演奏地哀怨無比。表演完後,全場好像被催眠一般默默無聲(喔!當然因為他們聽音樂不多,不知本人演奏問題重重....)。最後有人問我,剛才的樂曲是不是紀念情人之死的曲目?天啊!我實在非常非常對不起貝多芬!





      現在好久沒拉小提琴了,只有偶一懷念而為之;不過那種參與在樂曲創生的感動,仍然能在越來越差勁的技巧中(沒時間練習的後果),得到一再的感動。

      在愛樂者的世界中,總是有許多人如此非關利益地舞弄他的樂器,與他深愛的樂器產生一段深厚的情緣。越是單純的舞弄樂器,越能得到單純的音樂心靈,越趨向一個幸福的藝術人生。

    (END)

  7. #1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5,64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1 Times in 9,313 Posts

    預設

    真是十分有趣,不過已經比大部份的人好多了,我甚至還沒摸過小提琴勒

  8. #1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真是十分有趣,不過已經比大部份的人好多了,我甚至還沒摸過小提琴勒
    以你摸相機的水準,一點都不會輸給摸小提琴的....:o :o

  9. #19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看了大大的文章就開始在想,所謂聽音樂的色彩,跟聽音樂的線條是什麼意思。音樂的線條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旋律嘛;但是色彩,就比較費疑猜了。是指和聲、對位的搭配嗎?還是不同樂器的 tone 的排列組合?但是一直沒有答案。

    上禮拜五翹了一下午班到新天新地買了幾張 CD,包括皮爾奈那張 牧神的午後 和那張紅色的。趁著出差帶了出來,用 notebook + Sony 的耳機來聽。,原本還在邊聽邊寫報告,第一軌還沒放完就完全寫不下去了,索性關了燈仔細來欣賞。突然間對大大說的 "音樂的色彩" 有了那嚜一點模模糊糊的體會。那種感覺很難形容,有點像從黑白電視進化到彩色電視。原來所謂色彩,既是不同樂器間的音色組合,也是和弦和聲的變化,還可以用不同的樂器來構成和弦!

    突然意識到,我大概從來沒有仔細聽過管絃樂,從來沒有發現管絃樂還可以這樣聽,還可以這樣寫。例如紅色那張第二軌裡有一段用銅管 + cello + bass 輕輕的在右後方 (?) 長奏作根音,弦樂奏出主旋律,兩隻木管 (好像是單簧管 + 雙簧管,不知道有沒有聽錯) 用不和諧音程合著聲,雖然只有短短幾秒,但是聽的我雞皮個瘩都起來了,好好聽!皮爾奈真是玩音色的大師!不過我真的聽的很少,不知道其他的作曲家是不是也這樣玩,是不是也一樣精采。

    還有第六軌我也很喜歡,這是一首樂團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不知道算不算協奏曲。小提琴真的錄的好好聽,雖然我用的是最廉價、最不講究的器材在聽,還是可以充分感受到獨奏家的弓法變化。在曲子中段的部分有幾個泛音用到極高的把位在演奏,不美,真的不美,但是好真實,好好聽,連我的 Sony 老耳機都可以聽出那種緊繃著的弦的感覺。不過這個時候如果只顧著聽小提琴而忽略了低音跟打擊樂器 (小鼓 + 大鼓的輕奏) 的話就太可惜了。

    謝謝大大的推薦,兩張 CD 真的開啟了一扇窗,讓我 "看" 到了一個五彩繽紛而生動的音樂世界。不過我有個疑問,皮爾奈的音樂算 "古典音樂" 嗎?他的音樂用了大量的不和諧合聲,有有強烈的節奏感,我反而覺得非常現代,完全不符合我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呢。是不是我太孤陋寡聞了?:)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Erick 大大這篇寫得實在太好了!小葉站長,快請他來當編輯作家!...

    為了回這篇文章,我特意用 DELL D810 筆電的內建聲音輸出到 SONY MDR-7506 耳機 來聽這張唱片。

    你說的這段應該是 00:51 開始由木管主奏的樂段吧?我用耳機聽起來,應該有長笛、雙簧管加單簧管,但是沒把握,等我明天用中壢音響室鑑聽後再說。

    你說『銅管 + cello + bass』,聽力實在強!不知是什麼耳機?至於這段音樂有極低頻的大鼓輕敲,音場深度不足的耳機應該會誤聽成BASS,我我用耳機來聽起來也不大明顯。其他的等我明天再說(現在有事要做!)。

    總之,看來真的聽到了『音色藝術』,可以好好欣賞這些唱片開啟的另一個新天地了!... 不過,這下子己經不是入門,而是進階了...:P :P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