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takasehuang
不知道你是希望看到怎樣的見解?還是對上面的回應有所疑問?
psycho兄的觀點其實很單純,純就重播的一方來談問題
很古典,也很理想
然而關於客觀層面的相位失真,與主觀層面知覺音色的關係,
實際上並不是那麼順理成章,毫無問題
前文已經舉個幾個反面證據
不過有趣的是,另外也有論文指出,其實人可以察覺200hz以下相位改變所造成的音色不同
所以psycho兄說的並非實際,而只是理論?
另外您所援引的,是否有所確定?
以及另外您所謂"莫宰羊"的東西,又是如何?假如psycho兄是婆說,您的公說之道呢?
如果耳機沒耳擴的表現,並不能用psycho兄所說的來形容,那又該如何?或者以您對psycho兄意思的理解,該怎麼說才是對的?還是psycho兄說的一堆根本不存在?:^)
-
-
沒想到這個討論區,荒廢了這麼久,突然變得這麼熱起來@@
不過我想呼籲大家一下,可否回歸到"實作層面"來討論.舉出所使用的實際器材,周邊
,音樂軟體等,具體說出聽到的聲音現象.雖然這樣的討論也無法完全客觀,但最起碼有
具體依據,大家仍可以自己去試試看.
都用理論來討論問題,"看起來"是很科學.但是請問有多少板友接觸過Acoustics?又有
多少板友懂電學原理?也有科學實驗指出,線材的改變對聲音完全不會產生影響,更不用
說run線這一回事了.PTT之前有人引用了此一科學機構的論文,結果在板上引起大論戰.
因為這跟音響使用者實際操作所得到的經驗,有著太大的區別.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該
站爬舊文.
我以前在修台大蔡振家教授的聲學課程時,蔡振家教授不斷地提醒課堂學生,目前還存在
著太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然而就是存在的聲響現象.蔡振家教授本身是德國洪堡大學(二戰
前的柏林大學)的聲學博士,而且又鑽研腦神經學以及心理學.但他對於許多聽覺現象仍持
一種謙遜的態度,並對很多既存的實驗結果不斷進行提問與反思.與台大醫學院一再合作設
計新的實驗方法.我想這種態度是很值得我們這些不懂的人學習的.科學是對一些自然現像
提出了合理的解釋,但仍有許多層面,現有科學理論無法涵蓋.
如果今天開一個板是"聲響及電學理論討論區",那麼純理論的討論,或許就會非常適合各位大
師們華山論劍.但在一般用家居多的板面.恐怕會讓這些文字看來太紙上談兵?
當然我並非鼓勵一種一知半解,完全不討論專業理論的庸俗化討論風氣.但是我想大多數用家
還是會希望看到"哪些器材與音樂軟體的搭配",實際支持且應證了這些理論.
侯姐最起碼提到了D7000,D5000,Solo Ultra linear,以及低阻抗耳機直上耳機孔這樣的實例
.psycho兄也提到了ATF-100跟HD650的實例.我想這樣的方式,最起碼讓大家"有跡可循".
沒提出實際操作層面的討論,恐怕只會愈來愈離題,也讓大多數用家失去興趣?
以上言論,如有冒犯到各位大師們,還請見諒~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太古神品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太古神品
...恕刪...
"哪些器材與音樂軟體的搭配",實際支持且應證了這些理論.
沒提出實際操作層面的討論,恐怕只會愈來愈離題,也讓大多數用家失去興趣?
...
正是如此!
-
-
作者: 太古神品
沒想到這個討論區,荒廢了這麼久,突然變得這麼熱起來@@
不過我想呼籲大家一下,可否回歸到"實作層面"來討論.舉出所使用的實際器材,周邊
,音樂軟體等,具體說出聽到的聲音現象.雖然這樣的討論也無法完全客觀,但最起碼有
具體依據,大家仍可以自己去試試看.
....
...
..
.
沒提出實際操作層面的討論,恐怕只會愈來愈離題,也讓大多數用家失去興趣?
....恕刪
+1
您真是說到我心坎裡了, 我本身就是侯姐提到的那種"音源直出 D7000 的新手",
其實淺顯易懂的器材組合搭配心得會是我們比較希望能得到的資訊.
感謝各位前輩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