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2頁 12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98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為甚麼負回授越少越好!!!

    一般所聽到的CD or LP音樂都是已經由制作人或混音師調味 ( 無論使用自然殘響或效果器), 若器材再經負回授調味一次, 不論是好與壞, 就難呈原始音樂製作人或演奏者所欲表達的原貌, 假設負回授是調整聲音的方法但會扭區聲音原貌, 我就希望越少越好, 先把可控制的變因排除掉.

    再者, 在以前使用效果器的經驗中, 有種效果叫"Delay",

    是一種柔化聲音的方法, 可調的參數有Delay time Feedback. Delay time的時間要依歌曲的節奏調整, Feedback量的多寡決定聲音可修飾到多柔. Feedback多的反效果就是'Punch & 彈跳感"感較差, 沒有顆粒, 較平面缺乏立體感,就不符合下列我對聲音的主觀想法

    1. 要有彈性及活力
    2. 各樂器聲音應成立體音像像漣漪一樣成立體圓球狀放射出來.

    所以我選Ayre的前後級是因為他強調最低負回授, 至少不會增加調音的變因, SpeakerAvalon原因就更簡單了, Avalon當初的技術總工程師就是現今Ayre的老板Charles Hanson, Avalon Radiant就是他設計的,而且SpeakerAmplifier設計的年代相盡, 這樣搭配不好的話只有2個原因

    1. Charles Henson的理論是錯的
    2. Charles Henson音樂品味不佳|(|-

    我聊這個的重點不是說Charles Henson有多棒, Avalon & Ayre器材有多好(沒人付我稿費我為什麼幫它打廣告(smoking)), 只是想對面對臨瑯滿目音響器材卻不知選甚麼好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我找器材的搭配邏輯, 畢竟不是每人都家材萬貫可以隨心所欲的換器材. 同樣, 我那天對濃濃管味不可自拔需用有負回授的管機時, 就會找插早期刻字WE300B後級+高效率Altec or EV Speaker, 過去前人搭配的好好的, 照著用總不會錯吧!

    再來想聊一下抑制震動的問題, 大家可能看到我用爛爛的音響架, 音響聲音應很糊吧!

  2. #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3. #3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謝謝小葉站長的鼓勵, 但要大家聽LP新手廢話, 請多包涵.

    我的音響架一看就知道是裝璜作的, 軟質又薄的MDF木材, 諧震一定很嚴重, 但為什麼繼續用, 因它是硬體, 一動老婆就發現了(以前我的器材都是老婆出國偷偷買來放進架子, 架子一換就很明顯了坳不過去), 在權宜之下, 對Audio器材( Only源訊,前後級, AV器材就放著讓它爛)也作了避震或消鎮震的處理, 不很花錢, 但效果很大. 大家看一下照片.


    Ayre V1後級是用2塊水泥磚奠起來,





    喇叭下用Soundcare, 前級是用瓷器茶杯墊起,沒照照片

    源訊就複雜了(LP), 稍後詳訴



    後級因變壓器大又重, 產生的震動較多, 震動對聲音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很容易糊), 水泥磚便宜又大碗, 將後級墊起來並和敏感的前級及源訊分開, 是衛生音響需要做的.其實最不花錢且有效的化震音響架, 可用水泥磚+較硬且重的石板做, 為甚麼我不做,對不起, 因為”懶”之外, 怕腰閃到!

    越靠近前端的器材, 因訊號較微弱, 越需要作好避震避免污染, 同樣的道理, 越前端的器材, 聲音對避震錐的材料也越敏感., 對線材特性的變化越明顯, 所以用在前端器材的墊材及線材對聲音的調整是很好玩的.

    用啥墊材, LP我在LP的2塊黑花崗岩間放3個陶磁角堆避震, LP訊號最微弱對震動最敏感, 我不喜歡會吸收某頻段的工業橡膠墊, 我喜歡所有產生的訊號盡可能保留並忠實放大, 很硬的材質就算震動頻率也會落在極高頻, 不易對敏感的中頻產生音染. , 前級放瓷茶杯, Studer CD只是吃飯或很累想輕鬆聽音樂時放來聽, 暫時放應花梨木角錐應付一下, 但沒聽到有不妥處

    線的理論很多, 但好像主要在線材, 避震及繞法上打轉, 依各前輩的說法, 銅線溫潤暈黃厚重( 像Cardas) ,銀線清亮飄逸較薄(Audioquest PSS), 或銅銀成45度混絞消磁而聲音走向介於2者之間的Siltech, 我都用, 但用在源訊或前級對聲音變化較大, 如何調就看各人口味了, 基本上我不用同一廠牌或同一材質繞法的線, 取其中庸特性而已.

    好累, 沒聊到軟體就打的樂樂長, 貼一張那天讓Psyco很流口水的Capitol Milstein小提琴小品” Masterpiece”, 錄音好, 曲目動聽, 小提琴琴音有如刀割般的痛徹心蜚但又舒服到令人忘卻痛苦(變態吧!), 這張LP是我敗家的濫殤. Psyco兄說一下你的感覺吧!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精彩...:P:P:P
    (psycho真是勇敢)
    為什麼勇敢?是說我不懂LP 還敢 PK LP達人嗎?....

    引用 作者: michaelwmwang 查看文章
    好累, 沒聊到軟體就打的樂樂長, 貼一張那天讓Psyco很流口水的Capitol Milstein小提琴小品” Masterpiece”, 錄音好, 曲目動聽, 小提琴琴音有如刀割般的痛徹心蜚但又舒服到令人忘卻痛苦(變態吧!), 這張LP是我敗家的濫殤. Psyco兄說一下你的感覺吧![/FONT]
    這張唱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偉大的密爾斯坦真的會被亂轉錄的唱片(其是新出版的CD)害死!

    密爾斯坦的琴音有非常強烈的『高貴感』,這是我與 michaelwmwang 的共識。但是我是根據對小提琴技巧的理解而『猜』出來的,michaelwmwang 是直接從 LP『聽』出來的;正確的LP 加上良好的音響系統,讓密爾斯坦的高貴琴音令人感動。

    我有最老版的DG之密爾斯坦巴哈無伴奏,但音質還是不行,推測上述聽感是 Capitol 的錄音與製作LP 遵守高傳真原則的成就。

    不過『小提琴的高貴感』單純就 hi-fi 度來說,下次我會再拿另一張小提琴錄音且充滿高貴感的 cd 來玩一玩....8) 8)

  5. #5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有最老版的DG之密爾斯坦巴哈無伴奏,但音質還是不行,推測上述聽感是 Capitol 的錄音與製作LP 遵守高傳真原則的成就。

    不過『小提琴的高貴感』單純就 hi-fi 度來說,下次我會再拿另一張小提琴錄音且充滿高貴感的 cd 來玩一玩....8) 8)
    下次我放一張絕版已久EMI USA壓的老版德版Milstein佛札克小提琴協奏曲試試!

  6. #6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我和Psycho同是軟體派擁護者, 沒想到硬體就扯這麼多, 好吧. CD的部份速戰速決, why Studer 727? 乾單啦

    1. 我喜歡搖臂式的讀取機構, 取其轉速變速時較直線頭線性, Philips CDM1/4/9經典機構停產許久, Pro型號還有鑄鋁機座加玻璃頭, 怎麼看都較優. Studer 727是CDM1, 很老了, 但是經典,
    2. 便宜又大碗
    3. 錄音室用, 要賣全世界錄音師的機器總不能亂搞吧

    就這樣, 和黃大買Benz Micro時順便抱了這臺, 寫到這,有空再聊CD Player 和CD. 我想我的硬體音響觀念像是妥協哲學, 專家說的都參考, 但取其中庸, 但Thorens TD521 LP盤就花我點心思了!

    基本上我是案彭教授的說明黯照表操課, 但有一點不同, 以前讀他文章因不是所有細節都有圖, 我還殺到他那逼問他, 歐不, 是請教啦.在他的熱心幫助下我著實的把TD521改頭換面一番!

    1. 裁了一個3CM厚的黑花崗岩換掉右邊原蔗板底座
    2. 唱盤再放在另一個3CM的黑花崗岩板上避震


    3. 將三個簧片懸吊繃緊改成硬盤,此動作要小心,很容易毀了你的簧片座或把調整水平的塑膠旋扣轉到崩牙, 我就攪壞4個 (還是彭老大向友人另外調了2個讓我玩我的盤才免掰咖)
    4. 和塑膠扣接觸的支點用鋼絲繞緊頂住簧片, 以鋼絲取代塑膠扣和簧片接觸(可增加細節), 假如有本事的話可以做一個鋼扣




    5. 唱臂線改成較細的Van Den Hull線, 增加循軌靈敏度
    6. 3012R臂支點之塑膠刀鋒座改成鋼刀鋒
    7. 原SME唱頭蓋改成碳纖蓋.



    以上都是希望唱頭讀出的任何微弱訊號不要被軟性材質給抵消調.簡言之就是往避震及增加Sustain為調整方向



    ,Setting好了後再調整A/B點/Tracking force/VTA/抗滑找出個人喜好的聲音.累了, 有空再寫!

  7. #7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enling Chang 查看文章
    有書籍可參讀,是造價用料都多了,是花費、及浪費,但為了电波、波形傳輸上的互補,及應對外來干擾的損失,双同讯号反波形傳輸,能量、电流長距离更有帮助,縱有干擾双波形互補,也将误差減到最低,專業也将电压升到7V,加強長距損失变数小,連接頭缐材都不一樣,好是一定存在的,但也有人说RCA 声音自然,电子、專業、技術、音訉傳輸,全平衡是很肯定有功效的。如有正確文字資料再做修正,理念提供參考。
    Jeling老大

    了解全平衡是為了長距離傳輸減少雜訊, 但家用音響又不用長距離傳輸, Why用全平衡? 且零件老化後就會有正反相訊號是否一致達到消除雜訊的目地是不?全平衡在家用好像不是很必要, 且管機的管子根本無法配對所以管機幾乎無真平衡機種是不? :(

  8. #8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ichaelwmwang 查看文章
    了解全平衡是為了長距離傳輸減少雜訊, 但家用音響又不用長距離傳輸, Why用全平衡? 且零件老化後就會有正反相訊號是否一致達到消除雜訊的目地是不?全平衡在家用好像不是很必要, 且管機的管子根本無法配對所以管機幾乎無真平衡機種是不? :(
    理論大家都知道,

    用小弟"相同機器"聽到的來分析看看.

    1.分離度更好.

    2.動態更好.(可能和 gain 較大有關)

    3.細節更多.


    至於不同機器聽到的,我想就很難去談了.8)

  9. #9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理論大家都知道,

    用小弟"相同機器"聽到的來分析看看.

    1.分離度更好.

    2.動態更好.(可能和 gain 較大有關)

    3.細節更多.


    至於不同機器聽到的,我想就很難去談了.8)
    哈哈, 用全平衡機測平衡或非平橫接法孰優可能勝之不武, 因RCA後就進差動線路, 不公平ㄋㄟ!

    寫信問Charles Hansen要不要做一台全平衡V1Xe 和一台線路一半但相同配對零件的非平衡掰咖V1Xe來比比看可能較公平些, 但可能會招Charles白眼(sweat)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他應該會說...我玩過了...

    引用 作者: michaelwmwang 查看文章
    哈哈, 用全平衡機測平衡或非平橫接法孰優可能勝之不武, 因RCA後就進差動線路, 不公平ㄋㄟ!

    寫信問Charles Hansen要不要做一台全平衡V1Xe 和一台線路一半但相同配對零件的非平衡掰咖V1Xe來比比看可能較公平些, 但可能會招Charles白眼(swea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