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6頁 第一第一 ... 3456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41 到 50 共計 56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無間發現一個播放『歷史錄音』之LP的密技

    無間發現一個播放『歷史錄音』之LP的密技,特此紀念....

    話說這一陣子一直在瘋『超低針壓密技』,結果卻證明了硬懸吊(低馴服度?)的MC唱頭無法進行完整的『超低針壓密技』,挫折萬分。

    這兩天把所有的LP唱片,使用這顆硬懸吊的 ortofon contrapunt a 重新聽一遍,目地是確認這顆無法進行『超低針壓密技』唱頭會不會違反錄音藝術?幸好,仍然完全符合錄音藝術的要求。應該這麼說:硬懸吊的MC唱頭音質不是那麼好,但是HI-FI性能算是比較正確的。

    播放手上幾張MONO且1955年(大約)之前的『老錄音』LP時,馬上感受到老錄音的『暫態』被壓縮一大截。很多人都以為MONO與STEREO差很多,我認為那是假相,真正的差異在於,50年代約中期時錄音的『動態、暫態與能量』都大幅提升,遠遠超越重播器材的負荷能力;因此若是1958的MONO,說不定比2009的 STEREO 還要更 HI-FI呢!

    而我手上的MONO LP是 1951、1952的,似乎沒有趕上 1955 之後的大躍進,所以馬上感受到老錄音的『暫態』被壓縮一大截。

    靈光一閃,硬懸吊的 ortofon contrapunt a 無法進行『超低針壓密技』是因為大動態樂段會跳針,那麼沒有大動態的老錄音,硬是使用超低針壓玩一玩會如何?一試之下......哈哈哈哈....爽死了!我可能找到為何 CASCAVELLE 的 193X 轉錄可以有那麼強大的動態了!

    硬懸吊的 MC唱頭加上『超低針壓密技』,雖然在HI-FI的LP會嚴重跳針,但是老錄音暫態不足,跳不起來;反而超低針壓徹底毫無保留地找到少得可憐的暫態,說不定還主動加上更快速的反應;總之,幾張聽起來老裡老氣的MONO LP:伊赫瑞斯特的德布西與佛瑞、克路易坦的聖桑與法朗克,通通變成極度高傳真的現代錄音,TESTERMENT 與 EMI FRANCE 轉錄的 CD 完完全全被徹底打趴!....... 8) 8)

    這下子我敢猜測了:為什麼 CASCAVELLE 的 193X 轉錄可以有那麼強大的動態?難道就是硬懸吊的唱針加上『超低針壓』?...:P

    這下子手上一些老錄音通通變成無比美好的 HI-FI 享受,對於追憶歷史錄音美好時代之樂友,這可真是一大福音,只是不知道去那裡收集這些老錄音的LP?....:)

    但是,有很多 MONO LP 是1955年代之後的高傳真錄音,動態超強,那就完全不適用本密技了。我誤買了一張MONO版的克倫貝勒之馬勒四,難得EMI ENGLANG的HI-FI級錄音;用此密技一放,當然是破音連連鐵定完蛋!.... :P

  2. #4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當歷史錄音遇到『正確的』現代轉錄

    當歷史錄音遇到『正確的』現代轉錄,當然是現代的正確轉錄一定大勝!

    我正在瘋狂迷戀偉大的法國女高音 Renee Doria:



    其中有一張的選了 Thais 中的一段詠嘆調,剛好相同的錄音我買到了原始出版之LP,當然拿來 PK一下:


    結果......天啊!LP 被 CD 打得體無完膚,幾乎是MP3與CD的差距.....:O :O

    其實我使用雷氏30歐姆的MC2000改裝頭之後,1960年代的錄音之LP與第一版CD相比,LP通常只輸極低頻,1970年代相比也是一樣;而相位正確性與中1則是大勝。也就是說,我的音響系統中LP一點都沒有輸CD;所以這個結果只有一個原因,就是 MM 這廠牌的『現代轉錄』實在太偉大了!8)

    說個八卦,MM的老闆 Dumazert先生就是 Renee Doria 的親愛老公,當然不可能轉錄時失真,不然鐵定被打.....

    換句話說,1960年代的錄音己經是『歷史錄音』了,如果讓『正確的』現代轉錄來重新出版這些唱片,那麼無論是第一版CD或LP,通通只能站到一邊去了。

    沒錯!當我聽到這張1959的克路易坦之華格納序曲集....#@$^&#%&.....高價出售我所有的第一版CD!!!有沒有那個不信邪的要來買我的第一版CD?


    相同的演奏,己出版的有日本EMI 與英國 TESTAMENT,與這個『現代正確轉錄』的唱片相比,完全是電腦喇叭與正常音響喇叭的巨大差異。而整體聽起來,我確信第一版CD一定比不上;雖然現在還沒有實證,但我開始擔心手上的第一版CD何時會崩盤.....|(|-

  3. #4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好久沒有寫新東西了,其實也不是沒有在聽歷史錄音,而且新鮮的『進步產品』一時沒聽到,就沒有心得可以分享了....:P

    而現在又被一個 1921 的超級歷史錄音電到!不過,不是好聽到電到,而是知識上的學習進步到。

    來自新天新地唱片行的介紹:2012/05/02 - 法蘭西饗宴 - 德布西/作曲家與演奏家 - AEON

    廠牌:AEON / 編號:AECD1215(3CD)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四

    這種『正確的歷史錄音』是值任何真心的愛樂友好好欣賞的,因為它真的是完全忠實於音樂本身,讓1921的歷史正確地再現。當然了,正確的歷史錄音同樣需要正確的音響,有可能也是殺音響的可怕唱片。

    我要談的是唱片第一張下半集,鋼琴獨奏的選輯,讓我聽到拉赫曼尼諾夫親自演奏的德布西《兒童天地》之第1、6兩曲。讓我驚訝的是,原來當時的鋼琴家對音色的掌握力遠超過我的想像!

    請看我過去使用錯誤音響與錯誤唱片對歷史錄音上的拉赫曼尼諾夫之描述:
    ...............比方說莫札特的著名鋼琴奏鳴曲《土耳其》的第一樂章是六段變奏曲,依古典主義作風它至少每個變奏的表情都是一貫的溫和典雅。然而浪漫主義派演家家拉赫曼尼諾夫,雖然同時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但是他透過『自動鋼琴』留下的莫札特這首鋼琴奏鳴曲錄音,卻是任意變換每個變奏的速度:主題與第一變奏的速度相差至少三倍;而且,任意把莫札特樂譜上的圓滑音演奏成斷音,嫌音符太單調就即興加上一段裝飾奏。這樣的演奏方式,作品家的精神似乎難以掌握,反而演奏家遠遠高過作曲家;也就是說,我們聽到的不是屬於莫札特的典雅與完美型式,而是聽到屬於俄羅斯精神的狂暴讓土耳其奏鳴曲表現出比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更強烈的粗獷。
    ── 從古典音樂的有聲記錄談藝術欣賞的『時代處境』與『心靈躍升』角度
    現在聽到正確唱片中,正確轉錄的拉赫曼尼諾夫,同時針對的不是莫札特這種太過流行的音樂,而是針對當年初次面對德布西在音樂上的強烈挑戰下,鋼琴家努力因應的一段記錄。

    於是我聽到的不是亂搞詮釋的拉赫曼尼諾夫,而是極小心營造六聲音階和效果的職業鋼琴高手。當然浪漫主義式的演奏還是存在,樂段之間的連結還是非常自由到過於放縱。但是德布西音樂中該有的還是一點都不缺,當然了,比起後來更先進的鋼琴演奏家當然還是差了一截,但是足以緬懷古人了....:)

    只能說這個歷史錄音之轉錄實在太正確了!正確到讓我可以重新認識做為演奏家的拉赫曼尼諾夫之真實面貌。我正在懷疑怎麼會有如此高手?該不會又是世界最偉大的歷史錄音轉錄大師 Philippe Morin?一看內文解說,哈哈!轉錄師為文感謝 Morin 的幫忙,果然是同一派的!....

    至於第二張CD又選了托斯卡尼尼與NBC樂團、蒙都與波士頓樂團,我是還沒有仔細聽啦!不過故意放一個轉錄極成功的托斯卡尼尼之版本,我怎麼又覺得這些法國人又在玩缺德的吐槽遊戲?....:P 同樣的《海》同時收錄戴索米爾Desormiere的偉大版本,是故意要嘲諷什麼嗎?......:p

    法國人的幽默實在是有夠缺德的!.....:)

    全力推薦如此美好的歷史錄音唱片給愛樂友,但是有幾個條件:

    第一、你必需真的很欣賞德布西,不然可能難以聽出為什麼這種正確的歷史錄音會比第一版CD甚至首版LP還要更正確!例如說,第一張CD有 1945年的魯賓斯坦錄音,沒錯,我那些196X的第一版CD通通可以賣掉了...:(

    第二、第三張CD主要是《佩利亞與梅莉桑》,連我都聽不懂......歌劇一向是我的嚴重罩門....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5. #44
    註冊日期
    2010-10-22
    文章
    31
    Thanks
    11
    Thanked 60 Times in 2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quote:"相對的卡拉揚與蕭提.....嗯......保證聽不出我上述的音樂感動......."
    我要是沒記錯,這兩個都不是在拜魯特錄音。我只有貝姆在Philips的拜魯特錄音。晚上試試看。
    遙想戰後拜魯特音樂節的黃金年代

    分類:古典音樂
    2012/03/29 21:44

    周日拜訪花蓮的友人,分享近期聆聽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Wagner : Der Ring des Nibelungen樂劇的心得;相信有心試圖聽懂指環的人,第一步的共同選擇應該是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的Decca大套裝指環,當年在名製作人John Culshaw (1924~80)意志貫徹下錄製完成,傳說耗費的財力和資源竟龐大到引發Decca整個公司的財務危機,為了錄製一套唱片不計成本的態度,實在不是現今唱片公司只為營利只求生存的短視做法所能想像,但也正因為這樣追求完美的究極精神,才得以造就了這座散放著萬丈光芒的歷史豐碑。


    Decca錄音的代表作:1958~65蕭提的指環(Decca 414 100-2)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這套演錄俱佳的蕭提版指環,耀眼的光芒遮蔽了我們的視線,讓我輩以為再無其他版本足以匹敵,再無其他演唱演奏堪與比肩。直到鑽研歷史錄音甚深的學弟 郭 醫師,提醒我該注意最近Testament唱片公司重新發行,由Keilberth指揮演出1955年拜魯特音樂節的指環實況錄音;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買進,一聽之下大為震驚,原本以為無可踰越的Decca蕭提版,相形之下竟不如Keilberth現場演出所散發的熱力,演唱大神佛旦的同為傳奇男中音漢斯霍特(Hans Hotter),原本以為他在蕭提指揮下的佛旦已是絕唱,沒想到他在1955年的拜魯特現場才是孤絕的頂峰,聽他在指環首日《女武神》第三幕第三景中演唱佛旦的告別,身為權勢最高的大神卻需火封告別自己最鍾愛的女兒布倫希德,懊悔與無奈心情交織煎熬下的佛旦,聲淚俱下地唱出《最後的親吻 letztem Kuss,威厲的大神此刻成了最脆弱的老父親,孤苦無助地足以讓聆聽者跟著潸然淚下…..


    1955年拜魯特音樂節現場凱伯特版,為史上第一套立體的指環錄音


    1955年凱伯特竟錄了第二套的現場指環,Moedl的布倫希德竟超越了Varnay!!!

    這份精彩的現場錄音讓我對50年代的拜魯特音樂節產生了好奇和興趣,眾所周知二戰時華格納的兒媳溫芙蕾(Winifred Wagner, 1897~1980)對希特勒的公開支持與崇拜,許多人以為在當時歐洲人仇恨納粹的心態,拜魯特音樂節在戰後可能再不會重見天日了,直到溫芙蕾於19491月宣布辭去拜魯特音樂節總監一職,傳給所生兩子魏蘭(Wieland Wagner,1917~66)和沃夫崗(Wolfgang Wagner,1919~2010),拜魯特音樂節重生的契機總算到來,戰後首次在19517月重新舉辦,其開幕音樂會即是由福特萬格勒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個歷史事件也造就了這次演出的不朽傳奇。


    佛特萬格勒永垂不朽的1951拜魯特貝九名演

    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的重頭戲落在「指環」,這一年總共推出兩場,第一場由克納佩茲布許(Hans Knappertsbusch)指揮,第二場則由當時迅速崛起的卡拉揚指揮,年齡相差20歲的兩位指揮,風格差異更有天壤之別:克氏是最正統的老派華格納風代表,他的指環速度沈穩氣度恢宏,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卡拉揚卻以清晰的織體與緊湊的速度取勝。卡拉揚自任鋼琴伴奏接下所有演出的排練,讓他在音樂節音樂演出的影響力更為巨大。指環中與佛旦一樣重要的布倫希德,在當年的拜魯特是由瓦爾奈(Astrid Varnay)擔網,她演出的布倫希德傑出到讓卡拉揚直呼「我都有了瓦爾奈,又何需一顆大樹在舞台上」,於是得以完全呼應魏蘭.華格納的新拜魯特(Neu-Bayreuth)風格,讓舞台完全空曠、近乎沒有布景,成為將華格納演出推上新局的里程碑。


    最珍貴的一張照片: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重新開幕,指環兩位大指揮家與華格納的兩位嫡孫

    這幾位頭文字K的指揮家(Knappertsbusch, Keilberth, Karajan),聯手競演出最輝煌的戰後拜魯特音樂節盛宴,在指揮大師及華格納歌手逐漸凋零的今日,拜魯特音樂節的製作被評為只能以舞台特效取寵的馬戲團化表演,如今造訪拜魯特音樂節的主要理由,竟只是為了去朝拜矗立在Green Hill小丘上的節慶劇院(Festspielhaus)當地的特殊氛圍,更讓我對那段戰後黃金50年代緬懷不已……


    在1956年的克納佩玆布許拜魯特現場中,可聽到霍特(Hotter)唱出最感人的大神佛旦
    此篇文章於 2012-05-27 05:48 AM 被 Dieskau 編輯。
    音樂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

  6.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ieskau For This Useful Post:


  7. #4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至於第二張CD又選了托斯卡尼尼與NBC樂團、蒙都與波士頓樂團,我是還沒有仔細聽啦!不過故意放一個轉錄極成功的托斯卡尼尼之版本,我怎麼又覺得這些法國人又在玩缺德的吐槽遊戲?....:P 同樣的《海》同時收錄戴索米爾Desormiere的偉大版本,是故意要嘲諷什麼嗎?......
    法國人的幽默實在是有夠缺德的!!.....

    請聽下列兩個試聽檔,請注意,我一向主張可以直接使用發燒錄音的要求來要求任何歷史錄音,唯一要忽略的只是背景雜音而己。這是多重認證:

    第一、認證你的音響夠不夠正確,能不能把背景雜音的深度層次與音樂本身徹底分開,讓192X的背景雜音都無法干擾音樂欣賞。

    第二、認證你所聽的歷史錄音唱片之轉錄夠不夠正確?夠正確,就算是 192X 的錄音都可以比現代錯誤錄音擁有更多演奏細節與音樂表情。

    第三、認證你的音樂偏好:對歷史錄音要求不高,很可能是偏好線條營造而忽視音色營造;因為再爛的錄音都一定可以輕易偵測出線條營造,但是只有正確轉錄或正確錄音才有可能保留正確的音色營造訊息。

    OK,請聽我剪出來的《海》第一曲之開頭一小段:都是1950年的老錄音。

    Desormiere: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deDes1.wav

    托斯卡尼尼: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deTos1.wav

    建議先自行聽聽看,再往下看我的聽感描述,這就可以認證上述標準了....

    第一、托版每一個樂器獨奏都很鮮明,但是每個樂器與其他樂器的合奏音色通通不見了,標準的『序列式演奏』,可以說是『沒有合奏樂段』。

    第二、Desormiere每個樂器都是與其他樂器一起合奏的,可以說『沒有獨奏樂段』;如此最能聽出樂音色之間的融和感。

    第三、NBC樂團的木管、銅管之獨奏水準還是差Desormiere版本的樂團十萬八千里......對樂團的水準要求應該要更高才對!....:) 因為這只不過是個在台灣名不見經傳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而己!Desormiere再強,也無法讓獨奏水準提高到如此。可見當時『真正的』歐陸樂團有多麼可怕的水準!反之,1940開始被捧紅的美國樂團,XXXXYYYY.....:P

    第四、錄音水準:天啊!才1950年的錄音,RCA VICTOR就給我開始在低頻加料,也可能使用多麥克風後製,聲音舞台完全是不正常的。相對的Desormiere在『布拉格』的錄音,Supraphon唱片公司,比 RCA正確太多了!怪不得我收集的LP有些Supraphon的的確出現高水準。

    我們可以從『正確的』歷史錄音學到非常多東東!....

  8.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9. #46
    註冊日期
    2012-05-03
    文章
    11
    Thanks
    3
    Thanked 29 Times in 7 Posts

    預設

    剛好<指環>四聯劇也是我非常喜愛的歌劇,看到Dieskau兄的感想,上來湊個熱鬧.

    蕭提版是我最先接觸的版本,但我只聽完<女武神>,就被我冷凍了.因為蕭提(加上製作人Culshaw)太過著重在單獨的
    音樂高潮片斷營造,而忽略整體,於是總感覺音樂缺乏連貫性.這在Wagner這種"指揮的歌劇"裡,顯得很吃虧.

    相對地,Karajan與Janowski的錄音室版本,甚至是後來Levine與大都會歌劇院的卡司在DG的版本,都比蕭提出色.卡拉
    揚絕美的管弦樂更是無法挑剔.布倫希爾德跳入火堆之後,亞貝利希搶奪指環反遭萊茵河吞沒.此後不斷出現由弦樂奏
    出的"愛的救贖"動機(女武神第三幕由齊格琳德對著布倫希爾德唱出),真的十分感人.柏愛的弦樂部技術之洗練,由此可
    見一斑.

    Hans Hoetter應該是二戰前後最偉大的Wotan,可惜他為蕭提錄音時,年事已高,情感張力十足,但嗓音資源已耗盡,雖感人
    ,但聲音的力量已無法懾人心魄.Janowski版的Theo Adam也是這樣,他在這份錄音室錄音時,已過顛峰期20年.與他在拜
    魯特現場和貝姆的演出無法興提並論.不過詮釋卻是更圓熟,也更深刻.

    Varnay與Moedl,都是繼Flagstad後最偉大的華格納女高音.Varnay更像Flagstad一點,聲音深沉,技巧可靠,詮釋上較不那
    麼激情,但是內斂而尊貴.Moedl是次女高音轉戰戲劇女高音,高音時常吃緊,但激情的張力彌補了一切.他的布倫希爾德
    實在堪稱史上最動人的演繹.福佬在EMI錄音室與也納愛樂錄<女武神>全曲,Moedl的表現也非常動人.她有一個與Karajan
    在拜魯特現場的Tristan und Isolde,目前ORFEO已發行,也同樣精采.雖然錄音品質真的相當不好.ORFEO也有發史上著名
    的維也納"Fidelio 1955"(被轟炸成廢墟的維也納國立劇院,重建後的開幕慶典演出),她與貝姆合作演唱Leonore,也是無人
    可超越的經典了.

    Varnay與克納佩茲布許合作時,歌唱總是莊嚴的,不只<諸神的黃昏>,1955拜魯特的<漂泊的荷蘭人>亦然.但是他與Karajan
    合作<女武神>倒是非常有火花.聽說EMI握有這倫現場演出的全本<指環>錄音,但遲遲不肯釋出.原因不知為何?或許哪天
    就向Keilberth這場一樣,突然就被轉錄發行了吧?

    費雪狄斯考的Wotan也是我喜歡的詮釋,他的音色與字句必究的著墨,很適合<萊茵的黃金>裡,那位意氣風發,年輕氣盛,滿懷
    心計的大神.我想這就是卡拉揚找他來錄<萊茵的黃金>的原因吧.

    引用 作者: Dieskau 查看文章
    遙想戰後拜魯特音樂節的黃金年代


    這幾位頭文字K的指揮家(Knappertsbusch, Keilberth, Karajan),聯手競演出最輝煌的戰後拜魯特音樂節盛宴,在指揮大師及華格納歌手逐漸凋零的今日,拜魯特音樂節的製作被評為只能以舞台特效取寵的馬戲團化表演,如今造訪拜魯特音樂節的主要理由,竟只是為了去朝拜矗立在Green Hill小丘上的節慶劇院(Festspielhaus)當地的特殊氛圍,更讓我對那段戰後黃金50年代緬懷不已……


  10.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音悅葉sir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4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2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最近買了這套轉錄的指環

    4齣的封面都一樣,只是換名字而已。這套是1956年的實況錄音。

    我指環只聽過貝姆的拜魯特現場錄音(Philips),很久沒拿出來聽了。這套新買的雖然是單聲道,但是轉錄的很好。除了有些大聲時的動態壓縮,這套的聲音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現在還在慢慢聽,初聽的感覺是戲劇感很強。讓我很快就忘記這是單聲道的錄音,只想專心的聽下去。

    Andromeda和Archipel出的一些單聲道轉錄的相當好,價錢也很合理。

  12. #48
    註冊日期
    2012-05-03
    文章
    11
    Thanks
    3
    Thanked 29 Times in 7 Posts

    預設

    Kevintran兄好品味!克納佩茲布許的華格納非常棒,在二戰前後依直被視為是權威演出.即使錄音狀況不佳,深沉的處理手法,以及緩慢的速度,光是因此而呈現出來的管弦細節就相當吸引人,如果遇到出色的歌者,那就真的是精采無比.

    說到拜魯特的錄音,目前已發行的商業錄音裡,錄音品質最好的是巴倫波因在Teldec的版本,細節與動態都非常驚人,他大概也是拜魯特史上,指揮手法最波瀾壯闊的指揮.可惜他的時代已經沒有偉大的華格納歌者.所以只聽到歌者不斷被他的管弦樂淹沒,相當可惜.

  13. #4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94
    Thanks
    3,645
    Thanked 5,691 Times in 1,896 Posts

    預設

    最近新天新地二代店進了一大堆新發行的歷史錄音,真的一堆寶藏!!

    熟悉我的理論的愛樂友都知道,我從來不信什麼老大師,那只是被三歲小孩嘲笑的音樂欣賞能力而己。這不是說沒有真正的絕頂天才級老大師,而是說,老大師實在太少太少了!輕易認定老大師反而是另一種文化工業的媚俗,不可不慎。

    就算是真正的老大師,『反音響』高失真的唱片出版也足以掉對老大師的正確認識,這次的孟根堡唱片正是如此。


    廠牌:ANDROMEDA / 編號:ANDRCD5040 (5CD)
    孟根堡 / 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

    很多人都『知道』孟根堡是大師,也有很多人都『寫』得出來他崇尚自由速度、浪漫主義的演奏傳統。OK,這都是使用MP3就可以聽到的事實,太簡單了。再來請問:孟根堡還有什麼演奏特色?好吧問簡單一點:孟根堡與福特萬格勒有什麼不同?很好,這下子沒有透過正確轉錄的唱片,完全聽不到真正的孟根堡了。

    這部份我打算寫成專文放在新一MY期-HIEND電子雜誌,現在先講一點簡單的:

    以194X甚至193X的錄音,只要轉錄正確,居然可以聽到孟根堡把阿姆斯特丹大會堂樂團的『合奏美感』逼出與巴黎四大樂團同等級的絕代水準,憑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他對樂團的掌控力(暴君式的)有多麼可怕、而自身的管弦樂合奏美學又何等高明。這是真正的指揮大師,憑指揮技巧而論也是真正世界第一流的。

    這麼偉大的指揮傳統,居然會在1950後消失?退縮到只剩下法國樂團與抋揮擁有這種能力?古典音樂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這要好好強烈批判了!

    無條件推薦 ANDROMEDA 任何孟根堡的唱片,居然可以在我這麼挑剔高傳真錄音的耳朵下,得到高傳真的音樂快感,實在是太幸福了......

  14. #50
    註冊日期
    2008-04-16
    文章
    233
    Thanks
    242
    Thanked 335 Times in 114 Posts

    預設 1940 年代老錄音

    純討論,不唬爛,真心話,要說這 1940 年的老錄音會有多好,我是不相信的。

    單聲道時代最後應該終於 1960 年左右。那時的錄音水平是高的,是可以肯定的。但 1960 的十幾二十幾年前或更早的類比錄音有多好?

    現在的類比轉錄 add 水平是高的,有保存好的 1960 年代附近的好錄音母帶現在 add 轉 cd 有好結果 (好音質的 cd) 不意外。

    但更早 20 年前錄音一般般的母帶經過這麼多年不良保存,最後 add 重新製成 cd 會有多好?

    我手上有許多老 cd 錄音。1950 年代未至 1960 年代初的確是有許多好錄音,非常值得一聽的。舉一例,我常在聽 1953 年錄音 Rita Streich 塞維亞理髮師這張 cd,是單聲道末年之前出的母帶轉成 cd 的。個人認為音質很好,但多年前 add / aad 轉 cd 的部份還是有缺陷的,還未到極高的水平。

    那麼這張不同版本 1940 年 Mengelberg 貝九 remastered 的如何?

    名稱:  2015-04-08_132741.jpg
瀏覽次數: 482
文件大小:  136.7 KB

    1940 的原始 Mengelberg 貝九錄音,音質有多好?不知道。但近期 remastered cd 的這張音質如何?其中有幾段,個人覺得還可以勉強接受,但大多數的時候,講 so so 或許還太高評吧。

    對 1940 年代的老錄音音質,基本上,我持保留態度。
    此篇文章於 2015-04-08 09:05 PM 被 jlee 編輯。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