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7-25, 01:25 AM
#131
狠狠操(run-in)了三天三夜後,音響系統正常了;重新檢視 andychu 家訪的測試唱片,才發現當時又搞出了一個超難標準.... :P :P
這裡要談的是大鍵琴,這幾張大鍵琴真的會搞死人!8)
當天在 andychu 家聽起來,『好聽』的順序是2>1>3,但是michael99 卻指出3的聲音比較像他習慣的大鍵琴聲,而2太虛假了,大鍵琴那有那麼強的音箱共鳴聲?基本上就當天聽感來說這樣子的描述是沒錯的,可惜這卻隱含了一個可怕的『殺音響』判準。
使用我中壢的高級音響系統,與新竹辦公室的『音質不夠正確但音場深度超級正確』的簡單音響系統測試後,發現問題如下:
第一、第3張其實非常飽滿而圓潤,當天聽起來太乾,是因為該唱片極端不錄任何空間殘響,完全只錄直接音;這種唱片絕對殺死超高頻動態壓縮的系統,沒RUN開的音響當然必死無疑。
正因為如此,所以第3張的『音場高度』是最差的,沒有錄空間泛音,當然呈現不出空間感,結果就缺乏音場高度。
第二、第2張聽起來琴身共鳴過強,原來不是錄音問題,而是音場深度的問題。
我在新竹音響室,音場深度的層次正確無比,結果一放這一張,馬上聽出『琴身沒有任何共鳴』,而是大鍵琴發聲後,在教堂中左右擴散循環而上,音響室的高度立刻拔高兩層樓;這是標準的『神聖空間』感受!
換句話說:『音場深度層次不足,會把空間殘響,誤解(壓縮)成樂器本身的音箱共鳴!』
天啊!這太可怕了,音場深度層次不足是沒有專屬音響室的夢饜,只能以更高價更好的器材來彌補,果然最貴的是『空間』!
第三、第1張還是第一名,神聖空間沒有第2張那麼可怕,卻比第3張好非常多。音場有一定水準的情況下,卻可以呈現與第3張完全更超越的『直接音』。所以在音場與動態皆夠正確的中壢音響室,同時聽到又高又深的神聖空間,也聽到歷歷在目的具體一台大鍵琴。最超絕的錄音藝術,還是只在 Solstics/Fy 才能得到。
哈哈!我有兩張大鍵琴的LP,一張的錄音方法像第3張,一張的錄音方法像第1張,我可以狠狠地測試LP音響系統了!....
-
-
2008-08-03, 12:57 AM
#132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長篇連載)
整理了一系列文章要貼在中時blog與聯合電子報,順便幫小葉站長與my-hiend打廣告....
======================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長篇連載)
我在很多文章提到,很多唱片是『錄音』本身就有嚴重問題;如果聽音樂只是聽詮釋、聽線條旋律,那麼這種錄音錯誤的問題倒也勉強可以不必在乎;然而對於嘗試提升古典音樂素養的進階欣賞者,聽不出錄音有問題,幾乎就會面臨難以提升音色藝術欣賞能力的困境。再者,以玩 HI-FI、HI-END 音響的發燒友而言,都己經花很多時間、心力與金錢在音響調整,結果卻為了迎合錯誤錄音而導致得不到如臨現場的聲音感動,那實在是太損失慘重了。因此,為著提升音色欣賞能力與落實音響科學的真正旨趣,我構思了這麼一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
如果是在音樂文化鼎盛的歐洲,當然靠著聆聽現場就可以得到音色藝術旨趣了。但是處在台灣,樂團(樂手)的演奏能力可能還只是小事,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多元化的高水準音樂空間』。就算退一百步同意國家音樂廳是不錯的音樂空間,但那只是『一種』音樂空間而己;大教堂、古教堂、露天劇場與不同性質的高水準音樂廳,才能體驗完整的音樂空間全貌。於是,如果音響正確且播放錄音正確的唱片,獲得的音樂空間視野反而會遠勝過習慣欣賞台灣現場演奏的愛樂者。所以我們會發現無論聽過多少次現場演奏的人,還是區辨不出鋼琴演奏的『響度變化』與『音色變化』是完全兩回事。反之,使用正確音響的人就幸福太多了,他只要把米開蘭傑里(或李希特)與蕾菲布(或海德席克)同時對照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只要錄音正確,音響硬體的性能就會瘋狂大幅度躍進,聲音快感才能淋漓盡致,才可以充分體驗不同的音樂空間從而增進音色藝術的能力。因此這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採用不同音色面向的正確錄音之唱片,看看一套音響系統真正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真正實力又是什麼?只有播放正確的錄音,音響才能告訴我們真話,才能體驗音色的不同面貌。
網路上新興一個音響專業交流網站 MY-HIEND(http://www.my-hiend.com ),裡面不少5、6年級的新興發燒友或許因為沒有年齡包袱,勇於開發新觀念,常常樂於把自己辛苦搭配的百萬音響挑戰這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並且要求客觀評論、毒舌無妨。這種態度剛好暗合了科學精神,導致他們的音響觀念往往有突破性的超越。有趣的是,這些愛玩音響硬體而不著重欣賞古典音樂的人,在我們的傳統東方文化最喜歡貶斥為『玩物喪志』者;問題是這些正確的音響科學,反而常常帶出突破性的音色藝術欣賞能力。相對於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流行觀點,這些音響科學化的『玩物喪志』者反而更能欣賞到古典音樂深刻的音色藝術。理性與感性、物質與精神本來就應該是平衡的,只可惜生活中往往泛濫著唯心論式的高蹈思想,常常扭曲了藝術欣賞的意義;玩物根本不一定會喪志,能領會玩物中的理性精神才能得到均衡的人文深度。
所以我這系列文章將會交待這些 MY-HIEND 網站的音響家訪之旅,從中獲得有意義的科學與人文之對話,因而深化我們的藝術欣賞能力。
當然了,這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會根據我此時此刻面對的音響系統,進行不同類型的測試。如果有讀者想學會這一套測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買很多張不同類型的正確錄音,回家好好聽、常常聽、據此調整音響與欣賞音樂,久而久之就能學會了。所以我會在這系列文章交待使用什麼唱片、測試什麼聲音特性,讀者們就可以按圖索驥了。
以下先交待幾張常用唱片與聲音特性:
● 音場的寬度與深度: (請參考:《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先放第14曲。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更偏左則是很正常的、符合現場音樂會的聽感。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是在音場的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遠)、後(近)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 音場的高度: (請參考:《從『神聖空間』看到音樂與音響之對話》)
『神聖空間』的音響體驗如下:當右聲道出現人聲時,會發現從『左』聲道聽到『右聲道』的人聲投射到左邊反射而出的殘響,隨及又聽到『右聲道』出現『左』邊投射到右邊反射而出的殘響。然後,整體殘響是先在音場之前左右迴響,環繞不己一直延申到音場的後方與上方。
此時可以進行『音場高度』的鑑識:如果音響空間之音場的『高度層次』不足,這張唱片就只能聽到『固定高度』的聲音空間,充滿左左迴盪的殘響。如果音場的『高度層次』足夠,這張唱片就可以聽到左右迴盪之外,螺旋式一直往『上』升,讓音響室突然有往上衝破天花板而出、高度拔高了一層樓以上的錯覺。
● 高頻的正確性:
使用以下三張不同錄音特性的大鍵琴唱片來鑑識高頻的正確性:
這張 Cassiopee廠之 Aimee Van De Wiele 演奏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論音樂詮釋是我心目中本曲目第一名盤。但是這張唱片極端地不錄任何空間殘響,完全只錄直接音,造成超高頻不夠正確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唱片會有音質乾躁的不適感;在經驗中,全新音響如沒有充份地『run-in』,播放這張唱片都是必死無疑。如果音響系統的高頻夠正確,這張唱片應該是音質飽滿而圓潤,只是缺乏『神聖空間』的音場效果。
這張 alpha 廠 Frisch 演奏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與上述唱片完全相反,錄製了非常豐富的空間殘響。結果在『音場深度』不佳的音響系統,會造成『把空間殘響誤解成樂器本身的音箱共鳴』的『美化』效果;也就是說,任何音響無論好壞,都會覺得這張唱片很好聽;但是正確的音響,可以正確呈現一台大鍵琴在堂音豐富的神聖空間迴盪著大鍵琴音;相對的錯誤音響,只能聽到一台『很好聽』但是『撥弦餘韻比豎琴還要誇張』的錯誤大鍵琴音。
這張拉摩的大鍵琴音樂與我在《首次經驗大鍵琴的音樂美感》一文提到的唱片是完全相同等級的大鍵琴唱片,無論演奏與錄音都是上上之選。神聖空間的感動沒有 alpha 那麼可怕,卻比 Cassiopee 好非常多。音場有一定水準的情況下,卻可以呈現比第3張更超越的『直接音』,忠實表現完全真實的大鍵琴音。所以當音響正確時,將可以同時聽到又高又深的神聖空間,與歷歷在目的一台真實演奏的大鍵琴。最超絕的錄音藝術,還是只能在 Solstics/Fy 才能得到。
● 中頻的正確性: (請參考:『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之錄音藝術與音樂賞析的問題』)
『......《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一開始便有獨特的音色設計:從慢板的速度開始,管風琴由一個音增加成四個音;分別是和諧的三度和聲與五度和聲,帶出兩部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完全相同音高的主旋律。管風琴隨之出現不和諧音程的伴奏,並呈現呼應主旋律的對位旋律。
很明顯的,管風琴是『伴奏』,不是『主奏』;管風琴的和聲是『嘈雜』的(因為不和諧音程),不像弦樂部主旋律是完全相同音高的大合奏那麼『純淨』;而且弦樂四部是完全相同的音高,會共鳴出非常強烈的『重量感』。所以管風琴的音質音色聽起來將比不上主旋律的弦樂聲有那麼強的『重量感』,而且這一段是最明顯的範例。 ....』
● 低頻的正確性: (請參考:《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播放上述唱片第二曲直到 2:40 處:小提琴出現的同時,就敲下第一聲定音鼓,第二聲則是定音鼓加上低音大提琴撥弦。2:44 時,出現大鼓、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合奏音色;要強調的是由於沒有該曲目的總譜,前述樂器與音色皆以音響系統的聆聽經驗為準。重點在於大鼓極為低頻之『極低頻的擴散效果』:中央(可能略偏右)極遠處傳來一聲極低頻大鼓,由點而面擴散到整個音響室的三D空間。....』
● 真實的小提琴聲音:
一般像樣的音響系統,播放小提琴一定都很『好聽』;問題是,真實的『小提琴聲』必需該難聽就要難聽,該好聽就要好聽;換句話說,很多經典的美聲小提琴唱片,很可能被錄音修飾到完全不真實了。
我拿來當錯誤示範的就是據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PHILIPS 1958的立體聲錄音。
相對的正確錄音(或正確轉錄)是這張 INA 出版的同演奏家類似曲目唱片,1957 MONO 錄音。
結果當然是天差地遠!PHILIPS 真的很好聽,可惜加料嚴重導致小提琴音非常虛假;相對的 1957 mono錄音在完全不加料的唱片製作下,小提琴聲音與 PHILIPS 相比完全是不同的樂器(知道相差多大了吧?),而現場感與活生感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其實買不起、買不到舊版CD或LP的網友根本不必擔心,音響既然是科學,當然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唯有商業化考量的音響『市場』或唱片『市場』才有可能退步。因此,終究會有極佳轉錄的唱片或新一代高水準的演奏家問市,只是我們要先學會『慧眼識英雄』。
有趣的是,如果音響錯誤,往往會覺得 PHILIPS 比 INA 好聽,但永遠不會得到如臨現場的真實感;這更說明了前者扭曲聲音訊息的目的是『為了討好錯誤音響而犧牲了真正的聲音』。
● 暫時的小結:
在這樣的唱片挑選中,不同的音響都可以進行『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鑑識,得到的結果會非常有趣。我得承認,這的確是比較進階的音樂欣賞層次,也是比較進階的音響科學層次。所以僅僅只為了一時輕鬆而進行音樂或音響的入門者,不宜如此艱難的考量。
但是,如果嘗試在音樂或音響上更進一步,並且藉以增進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就值得繼續分享以後的音響發燒友家訪內容了。
(END)
-
-
2008-09-13, 10:38 PM
#133
作者: VCT
想問psycho大
您對MDG的CD感覺如何?
不知道 VCT 還看不看這裡?
MDG 的錄音我聽了也評了,請等小葉的出版...
簡而言之,音場極佳,但是音質則修飾不少;能不能接受就要看個人了...:)
至於演奏水準,跟DG、DECCA、...相比,我會給他們極高分!...:o
-
-
2008-09-14, 12:14 AM
#134
作者: psycho
不知道 VCT 還看不看這裡?
MDG 的錄音我聽了也評了,請等小葉的出版...
簡而言之,音場極佳,但是音質則修飾不少;能不能接受就要看個人了...:)
至於演奏水準,跟DG、DECCA、...相比,我會給他們極高分!...:o
老大,滿月過了,何時再來踢館呢?
-
-
2008-09-14, 09:45 AM
#135
-
-
2008-09-14, 03:30 PM
#136
作者: musk
老大,滿月過了,何時再來踢館呢?
作者: 小葉
颱風天嗎......
我會去踢館的,只是現在剛開學,再等我忙完,等著.....8) 8) 8)
-
-
2008-10-10, 10:38 AM
#137
作者: psycho
MONO錄音也可以承載著藝術,這在我先前的討論串己提過: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所以華爾特的唱片製作粗糙,絕對不是MONO錄音之故,而是唱片公司的錄音師沒有承載音樂藝術的使命。
(END)
最近注意到Archipel有出華爾特1955年的馬勒四號, 請問是同一個版本嗎? 錄音又如何呢?
-
-
2008-10-10, 09:16 PM
#138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