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概念



談到美食書,種類更是琳瑯滿目,但是具參考價值的其實不多,其中識多見廣,身體力行,吃遍世界各國,能吃能喝,筆下中肯的,筆者最欣賞的是韓良露女士的著作,筆者曾到倫敦二家著名餐廳印證她的評介,令人佩服。最近,讀到一本較不同的美食書—「慢食」(果實出版,謝忠道著),這是一位居住巴黎的美食記者的「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也是對「美食的文化思考」。「慢食」的意義在於「將時間的價值和藝術在美食的領域裡呈現出來」。因為在地球村概念,全球口味一致化的連鎖速食大量模式下,傳統食材與菜餚,各地特殊的飲食文化逐漸消失,因此,主張慢食的人認為放慢進食,才能以感官全心去享受食物的美味,這是一不錯的想法,也引申不要添加人工甘味。但是,有些美食無法慢食,尤其是中國菜,常常要勸客:「趁熱吃」!無論如何,目的是用心去體會食物的真味,這也是近年來巴黎的fooding(food+feeling)飲食哲學,即將食物與感情結合,廚師放感情做菜,客人也用感覺品嚐。除了提出「慢食」概念的第一單元,全書另有三大單元,包括理想的餐廳、料理的無國界主義與台灣人的口味,其中對法國料理、美酒美食的報導極為精彩傳神,對理想餐廳的建言也頗值得國內業界參考,唯獨對「台灣人的口味」探討有所不及,他認為「台菜介在中菜與日本料理之間,口感清淡,做法簡單,少佐料,少油膩」,「台灣菜到底有哪些?……我腦中轉過的就是小吃了:台南擔仔麵、彰化肉圓、新竹貢丸、嘉義雞肉飯、宜蘭鴨賞、白河蓮花茶」,筆者認為作者可能太年輕,未經歷「辦桌」的年代,他所舉的「小吃」那是上得檯面的正宗台菜?那種受閩菜影響而自本土發展的正宗台菜蒸煮炒炸多樣,酸甜淡膩並陳,極其豐盛,尤重手工,只是因中菜與西菜的入侵,速食文化的崛起,老一輩凋零(包括廚師),新一代的漠視而快速萎凋,遺忘味道,這也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大悲哀,有心人若要尋找真正的台灣菜味,只有求諸野台辦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