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76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 之二:如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以『讀譜聽音樂』方法論為例

    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 之二:
    如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以『讀譜聽音樂』方法論為例

    ● 前言:

      在我的『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一文提到:

    『 如上所述,進入古典音樂的一個很重要的門鑑,就是願意花時間去『閱讀它』。當然,『閱讀古典音樂的音樂資料』遠比『閱讀古典音樂的文字資料』還要難上非常多,因為人類先天不容易專注在聽覺訊息(這部份會另有專文論述)。於是古典音樂界往往出現詭異現象:對古典音樂相關資料瞭若指掌,卻明顯沒有聽到音樂的真實內容。 』


      這裡隱含一個重要的古典音樂之《入門問題》:人類先天無法專注在聽覺訊息,那麼如何完整吸收一首古典音樂的訊息?也就是說,很可能所謂的入門問題,就是發生在:真誠的古典音樂欣賞者比起入門者而言,擁有個人獨特的一套專注吸收音樂訊息之方法。

      很多談到這個進階的《入門問題》的文章,往往強調『要使用不同角度來聆聽每一首音樂』、或者『要聆聽種種不同的音樂類型』。這些都是表面上很正確的原則,卻常常是說得到做不到的口號。原因就發生在,我們普遍對人類心理認知層面有太樂觀的錯誤假設,導致邏輯思辨嚴謹無比的方法,常常是完全不符合心理認知事實的錯誤方法。因此,我以我私人獨特的『讀譜聽音樂』方法論為例,把這個『如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的進階《入門問題》重新解釋成能真正被實現的方法。

      要再三強調的是,這裡所謂的『讀譜』絕對不是要研究樂譜,而是『找一種方法來幫助專注於音樂訊息』。而且這只我個人極主觀的私人方法,不見得適用於很多人;也一定會有很多人擁有自己不同的專注聆樂方法。


    ● 人類難以『專注聆樂』的先天限制:

      首先我要強調,人類的聽覺能力非常強、卻也非常差。人類的聽覺可以接收一大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多量訊息。從隱含性學習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看來,說不定我們傾聽一個人講話時,甚至己經無形中『聽到』他剛剛失戀的傷心事,這是聽覺能力極強的地方。但是,正因為聽覺能力太強,訊息太多,所以人類的認知系統無法負荷,導致人類的『聽覺注意力』是非常非常差的。

      兩本書同時給你閱讀,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本書比另一本書多排一段。你可以在幾秒內發現兩本書內容是一樣的?根本不必0.1秒。

      上述實驗用唸的給你聽,一本書唸給左耳聽,另一本唸給右耳聽,兩訊息的先後差距只有六個WORD而己,結果你可以在幾秒內發現兩隻耳朵聽到的內容是一樣的?答案是平均4.5秒(Treisman, 1964)。你看,人類的聽覺注意力多差?

      所以人類是『難以專注於音樂訊息』的,就算是最偉大的音樂家照樣做不到,最多只能說他的注意力會比一般人強。相對的,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專注音樂訊息,那就算是業餘愛樂者,也有可能比專業音樂人士吸收到更完美的音樂訊息;初入門的愛樂者使用有效的專注聆樂方法,也有可能比老手吸收到更豐富的音樂訊息。


    ● 『選擇性注意』的聽覺能力:

      『要使用不同角度來重聽每一首音樂』,這句話當然合理;但是,誰有把握認為自己可以從『聆聽音樂』中獲足夠的音樂訊息?

      由於人類的聽覺訊息過量,音樂本身的訊息是需要去『選擇性的注意』出來的。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相信『只要自己認真聽音樂』就可以接收到大量的音樂訊息,這個假設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我們聽一首音樂,真正『選擇性注意』到的訊息,可能不到 5 %(詳細實驗數據應該更低)。也就是說,『使用不同角度來重聽每一首音樂』這句話的真實心理現象是:『使用不同角度來重聽每一首音樂中特定的 5%』,也就是說,這樣的觀念實踐後,只是讓我們更封閉在那我們注意到的 5 %。而所謂的不同角度,只是根據封閉的 5 % 去進行主觀詮釋。換句話說,如果你對該首音樂己經偏見在 5 %,那麼不管你再聽幾千萬次,主觀詮釋再有幾千萬次不同角度,你仍然只是封閉的 5 % 而己。

      同樣的,『要聆聽種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可以讓自己的聆樂體驗更寬廣嗎?如同我先前一堆『音、樂分立』角度重新聆樂的心得文章所述,當構成古典音樂的種種素材中我偏偏只注意到其中一個『線條』因素,那麼再聆聽幾萬首不同的音樂,我也永遠只會從『線條』的角度去映證原始偏見而己。

      這跟個人的音樂素養一點關係都沒有,就好像人再怎麼偉大也絕對聽不到一千萬HZ的聲音一樣,這是『人類的生理心理限制』,無人可逃。


    ● 完整吸收音樂訊息的一種個人方法:讀譜聽音樂

      我熱愛古典音樂開始,就一直苦惱於無法專注聆樂的事實,於是發展了一套『讀譜聽音樂』方法。樂譜當然比原始音樂簡略,所以需要演奏家詮釋才能成為完整音樂。但是世界上大概只有幾個莫札特可以靠直接聽音樂來還原總譜,這就說明了即使是這麼簡略的樂譜資訊,就己經是人類無法完整吸收到的過量資訊了。換句話說,從方法論的立場,我這裡所謂的『讀譜』不是要幫助音樂詮釋,而是要『還原正確的音樂訊息』;因為我們絕對無法吸收唱片的完整音樂訊息,所以透過讀譜來專注吸收便是很好的方法。

      我過去欣賞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是這樣的:選擇一首,ok,只盯住第一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來只盯住第二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中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大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好了,這時我己經把這首音樂的完整訊息吸收地比別人多很多了,好,這次樂譜拿著,一次同時注意四隻樂器,從頭到尾完整聽一遍。ok,會不會跟不上?跟不上就再聽一遍。

      當然,以上這麼累是剛開始讀譜時,到了現在,就算是一次二十幾行的拉威爾管弦樂譜,聽個一次就可以全注意到了,這是死功夫,急不得的。

      有沒有別的方法?當然一定有,我說這是我面對人類聽力先天限制的『個人方法』,當然不是普遍原則,所以不必去理會這種方法好或不好。這種方法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你自己克服『無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的方法是什麼?

      因此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直只聽3B2T,絕對狹窄而不寬廣。但是當我遇到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面對他提出來的法派音樂觀念與唱片,學習速度之快之準是很明顯的。音樂學習速度能這麼快又準,就是因為我吸收音樂資訊的方法論是對我個人非常有效的。

      請注意:音樂的欣賞能力,當然不見得與讀譜有關,但是,與『你到底吸收了多少音樂訊息』卻有直接相關,你如果能藉由其他方法吸收更多音樂訊息而不必讀譜,那你當然會有相同的音樂水準。

      再者,任何方法論一定都會有偏失,無庸置疑。我認為我開始玩音響與遇到林主惟先生之前,無法認識法派音樂,正是讀譜方法論不夠周延之故,因為樂譜無法記載『正確的音色』。當然了,讀譜方法論上述的缺失也不會致命,因為我學會音色藝術後,會自動編碼編進樂譜中;所以現在看樂譜時,己經可以『閱讀出』(猜想出)作曲家想要的完美音色應該如何。所以,方法論一定會有缺失,更正缺失的唯一途徑是『反省式的體驗』── 很多時候,我們的體驗只是加強與映證我們的偏見,能真正反省式的體驗是非常困難的,這點太難解釋以後再說。

      三者,很多『會看譜』的人不見得是使用我這種『讀譜方法論』。我這個讀譜方法論的重心在於利用樂譜來吸收最多量的音樂訊息,透過分開注意聽每個樂器獨立發聲的方式,訓練自己整合多隻樂器合併發聲的音樂辨認能力。反之,會看譜的人,可能只是拿樂譜當成某種思想辨正的根據,而不是當成一種吸收音樂資訊能力的訓練。例如,所謂拿著樂譜緊盯演奏家有無犯錯....這種人再怎麼讀譜都絕對不會是我這種方法論。

      最後,有沒有其他方法?當然一定有!依我個人觀察,強調『正確音響』的音響玩家,是另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論。(註:所謂『正確音響』是另一種音響觀念,強調聲音訊號的完整度而不是強調悅耳好聽,相關論述請參考我的其他文章。)


    ● 結語:

      自從我提出『音、樂分立』角度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音樂的『音』之訊息是非常多人完全沒有聽到的,甚至千萬音響玩家也聽不到。假設他們的音響不是錯誤音響的前提下,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根本只有『選擇性注意特定 5 % 的訊息』的音樂欣賞能力。如此一來,無論人文素養多高、心胸多寬廣、個性很多元.....通通沒有用!因為連音樂都沒有完整聽到,那有可能產生完整的音樂素養?

      就是因為音樂只聽到小小一部份,所以一聽再聽都聽不到更多訊息,只好進行『樂』之詮釋。因此,所謂的『要使用不同角度來重聽每一首音樂』,常常只是在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總只能聽到獨奏小提琴,今天心情好就說很雄壯、明天失業了就說很悲壯.....使用不同角度來重聽了半天幾百次,還是沒有聽到這首音樂的低音管有多麼美妙。

      所以,做為一個不滿足於只是聽爽的音樂學習者,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克服『無法全面吸收音樂訊息』的困境?』。上述讀譜方法論只是我的個人方法,不是普遍原則;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獨特的解決方法,這樣子,才能在音樂欣賞的水準上更進一步。

    (END)

  2. #2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 之二:
    如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以『讀譜聽音樂』方法論為例

    ● 前言:

     
      我過去欣賞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是這樣的:選擇一首,ok,只盯住第一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來只盯住第二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中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大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好了,這時我己經把這首音樂的完整訊息吸收地比別人多很多了,好,這次樂譜拿著,一次同時注意四隻樂器,從頭到尾完整聽一遍。ok,會不會跟不上?跟不上就再聽一遍。
    (END)
    我喜歡爵士樂跟搖滾樂,這一年來開始嘗試聽一點古典音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聽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等室內樂形式的曲目,大編製的曲子如管絃樂曲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鳴與感動,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音響等級不夠 (書架喇叭 + 小功率綜擴) 才聽不出這些大編制曲目的精隨;直到今天拜讀了大大的文章才豁然開朗:原來是我沒辦法同時 follow 這麼多聲部!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聽音樂就不只是聽主唱或主旋律,我還聽編曲。我也有一樣的習慣一次只專心聽一種樂器:這次專門聽電吉他,下次聽 bass 或 keyboard 或合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我現再大概可以同時掌握二到三樣旋律樂器 + 節奏組,所以 5 piece 的 jazz combo 或搖滾樂團剛好在我的掌握之下,欣賞這兩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得到極大的滿足。同理或可套用在我聆賞古典音樂的行為,我的古典音樂 CD 大概 90% 是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超過三把號以上的訊息量就超過我的能力範圍了。

    其實在今天拜讀了大大的好文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喜歡 jazz 或室內樂,而無法從交響樂得到感動。只是單純的以為不對我的口味。但是我大概沒有辦法像你一樣邊讀總譜邊聽音樂,太強了!

    但是我不同意大大對 "多元社會" vs "一元社會" 的看法,對我來說,"多元社會" 並不是由很多的 "一元" 組成的,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屬於自己的 opinion 的權力。就像大大專情於 3B2T,但是我從演歌、 jazz、重金屬、或古典音樂中都可以發掘到可以讓我感動讓我共鳴的元素,而我太太卻偏好絕對的安靜 (;(),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天命吧。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Erick 請別客氣...

    其實你可以聽出這麼多心得,就己經是很有收獲的古典音樂欣賞者了....

    的確,要多聲部聆聽有其困難,但很可能不你的問題,不是音響問題,而是演奏樂團或指揮的問題,甚至是錄音的問題。這些我都在其他討論串說很多了...

    至於如何增加多聲部聆聽的能力?我正在構想一篇文章...:o :o

    P.S. 我對多元化的看法跟你一樣喔!應該是文字表達失敗....:P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喜歡爵士樂跟搖滾樂,這一年來開始嘗試聽一點古典音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聽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等室內樂形式的曲目,大編製的曲子如管絃樂曲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鳴與感動,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音響等級不夠 (書架喇叭 + 小功率綜擴) 才聽不出這些大編制曲目的精隨;直到今天拜讀了大大的文章才豁然開朗:原來是我沒辦法同時 follow 這麼多聲部!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聽音樂就不只是聽主唱或主旋律,我還聽編曲。我也有一樣的習慣一次只專心聽一種樂器:這次專門聽電吉他,下次聽 bass 或 keyboard 或合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我現再大概可以同時掌握二到三樣旋律樂器 + 節奏組,所以 5 piece 的 jazz combo 或搖滾樂團剛好在我的掌握之下,欣賞這兩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得到極大的滿足。同理或可套用在我聆賞古典音樂的行為,我的古典音樂 CD 大概 90% 是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超過三把號以上的訊息量就超過我的能力範圍了。

    其實在今天拜讀了大大的好文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喜歡 jazz 或室內樂,而無法從交響樂得到感動。只是單純的以為不對我的口味。但是我大概沒有辦法像你一樣邊讀總譜邊聽音樂,太強了!

    但是我不同意大大對 "多元社會" vs "一元社會" 的看法,對我來說,"多元社會" 並不是由很多的 "一元" 組成的,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屬於自己的 opinion 的權力。就像大大專情於 3B2T,但是我從演歌、 jazz、重金屬、或古典音樂中都可以發掘到可以讓我感動讓我共鳴的元素,而我太太卻偏好絕對的安靜 (;(),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天命吧。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每個音樂欣賞者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音樂與分享音樂:有一種是「左手繆思」型,這種欣賞者往往言簡意繁,短短的幾句話,就期待能彼此心心相印地了解某音樂家或演奏家的整體音樂觀或其意義所在。另有一種是「學術研究」型,其欣賞音樂時會儘可能收集資料、收集演奏背景或作曲背景,嘗試讓背景知識成為音樂欣賞的助力。

      另外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欣賞是「參與創生」型,欣賞者嘗試學習演奏該樂曲,透過演奏樂曲得到對該樂曲的全新體驗。許多單純喜歡音樂的業餘人士,在愛上了音樂後,嘗試學習樂器去參與音樂的創生。

      我在國中迷過彈鋼琴,但後來怎麼彈都彈不好,只好放棄。不過,先聲明一下,因為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所以根本沒有餘力拜師,完全是憑一己隨興亂彈。買不起鋼琴?只好以一台國小教室常用的風琴充數。結果養成一堆彈奏手法的壞習慣,只好放棄了鋼琴。唉!窮人的悲哀....不過,可見藝術並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呢!

      上了大學,決心再學一樣樂器;鑑於風琴的慘痛教訓,再加上當時是完全沈迷進弦樂四重奏,因此買了一把只要兩仟塊的超級爛音質小提琴開始舞弄。



      糟糕,沒錢請小提琴教師怎麼辦?唉,反正幸好認識學小提琴的朋友,拿他的教本與課程來學學吧。當然討論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書也買了兩本來研究研究(後來Flesch那本經典之作影響我相當大),哼!誰說窮人不能自學樂器,硬是學給你看。就這樣家裡(與可憐的鄰居)開始一連串可怕的噪音歲月.........

      年輕就是有理想的衝勁,每天廢寢忘食練三個小時以上的拼命舞弄下,拉了兩個禮拜後運弓就比較不會「ㄍㄧ~~」了。可是一直看著無聊的教本實在一點都沒有成就感 ── 管他的!我從來沒想到要上台表演非凡的技術,拉給自己爽快就好,為什麼要去為了無聊的教本和基礎技巧煩躁不安?因此就開始試拉當時我最喜歡的塔替尼之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我相信任何學過一點小提琴的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笑翻了肚子、或者搖頭嘆氣:『不知天高地厚!』



      就這樣,不知道什麼叫做『把位』、音準大有問題、也沒有任何換把和運弓技巧地舞弄我的小提琴。一開始專門挑自己愛聽的樂曲拉,當然通常這種曲目會很難,所以也沒有人聽得懂我在拉什麼,呵!不過有時也想拉一首完整能聽的曲子,只好很不情願地學一學小品曲,終究表演給別人聽還是蠻有趣的。

      等到覺得自己的技術勉強像樣的時候,我開始了最終的野心:以我自己的感覺重新詮釋我所喜歡的曲目。首先,因為我瘋狂著迷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所以先買了總譜,把樂曲透過自己亂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又是不知天高地厚!)。可想而知,像op.133大賦格那種曲目只好放棄了,而每首四重奏結構較單純的慢板和小步舞曲當然是技巧拙劣的我之最佳選擇。

      想想我編過什麼曲目呢?以先後順序而言:試過op.135的第三樂章「和平之歌」、第二樂章恢諧曲,也玩過op.130第五樂章慢板、第四樂章德國舞曲、第二樂章恢諧曲;op.131第五樂章恢諧曲、第六樂章慢板、第七樂章奏鳴曲式的快板編成小提琴獨奏曲還不錯,op.132的第三樂章慢板、第二樂章小步舞曲也很好處理。其他各樂章或多或少都有嘗試,只是自己技巧不足,往往拉不到一半就得乖乖放棄了。

      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經典曲目如巴哈之無伴奏小提琴曲集,當然逃不掉我的摧殘。只是一看到我最喜歡的第五曲(BWM.1005)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之第二樂章賦格曲,也只能嘆氣了,那非我所能啊!



      當然了,小提琴經典作品之慢板曲目是我最喜歡拉的很濫情的音樂,反正是自得其樂!我每次自己獨自享受我最愛的op.135第三樂章「和平之歌」,聽義大利四重奏團的情感固然覺得無限地沉醉感動;但是當自己參與在創生過程的冥想中,更覺得整個人溶入了貝多芬後期的心靈。透過自己參與創作,那些樂段要加強、速度要變化、音色要轉換....完全依自己而變。彷彿透過一個最適當的工具讓自己的心靈直接詢問貝多芬,不必透過其他演奏者的干擾。透過自己不斷地即興情感表現,更覺得曲目的多樣內涵不可勝數........

      我的技術水準根本是等於零的,連音準大概都有問題,唉!可是由於自我參與的濫情表現,有時竟也可以騙騙人。有一次在教授和同學面前表演,恰好當時心情鬱悶,為賦新詞強說愁,把這首OP.135和平之歌演奏地哀怨無比。表演完後,全場好像被催眠一般默默無聲(喔!當然因為他們聽音樂不多,不知本人演奏問題重重....)。最後有人問我,剛才的樂曲是不是紀念情人之死的曲目?天啊!我實在非常非常對不起貝多芬!





      現在好久沒拉小提琴了,只有偶一懷念而為之;不過那種參與在樂曲創生的感動,仍然能在越來越差勁的技巧中(沒時間練習的後果),得到一再的感動。

      在愛樂者的世界中,總是有許多人如此非關利益地舞弄他的樂器,與他深愛的樂器產生一段深厚的情緣。越是單純的舞弄樂器,越能得到單純的音樂心靈,越趨向一個幸福的藝術人生。

    (END)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