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部DARTZEEL LHC-208 DAC&綜擴

這次搭配聆聽的喇叭是Vivid B1,Vivid喇叭的外型與眾不同,具有獨特的美感。B1是Vivid第一件作品,問世距今已經超過10年了,設計師為 Laurence Dickie,他曾任職於B&W,設計過Matrix系列和著名的鸚鵡螺喇叭,Vivid內部的導管設計與其便有相似之處。Vivid B1的箱體是一體成型落地式喇叭,箱體材料使用混泥土聚合物和碳纖維,非常堅固和沉重,單隻重量約為38公斤,難以產生箱體震動。從外觀看B1的箱體本身沒有用上螺絲,這也減少了震動的產生和傳導。B1的靈敏度為89dB,阻抗4歐姆,35Hz~36kHz的再生響應頻率。

LHC208_0041

Vivid B1的單體是自行製作,而且十分特別,他們的單體只供自家使用,別無分號。中高音的圓球振膜和低音振膜是由高質量鋁合金製成,非常輕薄,而且絕對不能碰觸。圓球單體並非真的是圓形,反而是接近拋物線的弧度,一般的圓球高音單體很容易在20kHz的響應頻率處產生玲振,但是Vivid B1的高音單體直到44kHz以上才有可能產生這個問題,而44kHz距離人耳可以聆聽的20kHz非常非常遠,而Vivid B1的中音單體直到20kHz才有可能產生玲振,但他的工作範圍只到4kHz,這個頻率早已遠遠不在他的工作範圍中。在中高音單體上,Vivid除了過去就已經在鋁合金圓球振膜旁使用碳纖維,這能夠讓單體突破以往的響應頻率再生限制,而這個簡單的方法也已經有多數廠商都採用,而Vivid更進一步地優化了這部分,讓相同的鋁合金振膜能夠再提升一個八度音的再生頻率。

B1的26mm高音單體負責的響應頻率為4kHz以上的部分,而50mm中音單體負責的響應頻率從900Hz到4kHz之間,較特別是158mm的低音單體。Vivid B1使用一模一樣的低音單體兩個,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前面的低音單體接續中音單體的900Hz以下到35Hz,而後面的低音單體則只有在35Hz到100Hz的頻率範圍內才會工作,這也是為何Vivid B1稱為3.5音路的原因。那為何兩隻低音單體的工作頻率不同?因為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如果低音單體距離中音單體太遠,會產生頻率接續上的問題,所以前面的低音單體因為位置距離中音單體近,而且是同向,所以由他負責接續900Hz以下的頻率響應,而後方的低音單體,設計師Laurence Dickie認為設定在100Hz以下最為恰當。

Vivid B1的中高音單體還有一項特別的設計,這個設計在Vivid其他型號中也是如此,在中高音單體的後方有一個錐形的中空導管(Tapered Tube),此導管一直延伸到箱體的背部,導管作用是消除單體在運作時產生的背波,使得單體不受背波影響產生失真或振動,可以產生平滑的頻率響應曲線。在箱體內容納高、中、低音的位置接為中空,單體是以類似懸浮的方式輕跨在空間內,並且將單體前緣固定在橡膠O-Ring上面,用以和箱體隔離,所以高、中音是不使用螺絲固定在箱體上的。而低音因為有前後兩個,所以使用一隻螺絲將兩個單體固定在一起,亦非鎖於箱體上。這樣懸浮的概念也是為了消除單體運作時產生的能量振動傳遞至箱體上。

LHC208_0042

下圖為Vivid原廠提供的導管示意圖,可以看到是連接著單體後呈現錐形慢慢縮小直徑直至箱體後方。

7.24.20

Vivid B1的背部,上方兩個圓圈便為中高音單體的導波管終點,後方還有一個只工作頻率100Hz以下的低音單體,和一個空氣流通口。Vivid B1的空氣流通口並不似其他喇叭只有一個,而是採用前後貫通的雙端口,如果只用一個空氣口,會形成些微的反作用力,進而影響到箱體本身。另外當只用兩個對穿的空氣口時,端口空氣流動造成的諧振會遠遠小於只使用一個空氣口。

LHC208_0043

B1使用兩組WBT的喇叭端子,可以做Bi-wiring或是Bi-amping配置。

LHC208_0044

請接下一頁↓

About Ted Chen

Avatar photo
MY-HIEND 資深編輯,主要負責採訪與器材測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