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唱片與音響歷程 開場白

祖父輩的大力支持

筆者與唱片結緣始自童稚,應是一九五○年代,當時家中有部手搖式留聲機,硬質易碎唱片、鐵質置換唱針,聽的是「山伯英台」、「陳三五娘」歌仔戲、「黑貓黑狗」笑鬧劇、「望春風」、「雨夜花」台語歌。每當機械發條鬆了,歌聲慢腔走板,就引來一陣嘻笑,再度搖緊彈簧,繼續聽那些一大疊的78轉蟲膠唱片(Shellack,假漆唱片)。一九六○年代,立體聲落地式電唱機開始風行,翻版唱片令筆者一方面對乒乓效果立體聲感到好奇(其實,當時新藝綜合體立體身歷聲電影已經令人感受音效的震撼),一方面也開始窺探古典音樂的堂奧。在此,筆者非常感念先祖父金柳先生當時毫不吝惜支持供應大量的翻版古典音樂唱片,奠定筆者一輩子的興趣。

台灣社會在經歷二二八事件,普遍避談政治,祖父、父親輩也不免俗地鼓勵灌輸學醫觀念(記得小學時,父親曾問我以後要當什麼,我回答當畫家,他說當畫家會沒有飯吃,雖然現在我的幾位畫家朋友不但有飯吃,而且吃得很好),筆者也毫不後悔學醫,事實上,行醫雖不能大富大貴(行商從政較有可能),卻足以支援筆者推廣「美藝人生」,從精神層面獲得極大的滿足。音響與唱片在此中也就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聆聽室與參考器材
喇叭:Genesis II
前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Two MK II
後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 VT 130SE
LP唱盤:VPI Aries Scout
唱臂:VPI JWC-9
唱頭:vdH Grasshopper II Updated
CD唱盤:Ayre CX-7
喇叭線:康氏Real Sound Audio
信號線:康氏Real Sound Audio、Siltech
電源線:康氏Real Sound Audio